在中國內燃機行業,75年意味著什么?對于全柴動力,這不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匠心的傳承與創新的積淀。從最初的大米加工廠到今天的中小功率內燃機行業領軍者,全柴動力始終以卓越的技術研發、深厚的制造底蘊、和與時俱進的市場戰略,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9月9日,“匠心75載 成就全球 1000萬用戶”2024全柴動力合作伙伴大會在南昌舉行。期間,全柴動力 工業車輛業務部部長謝欣先生接受了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6300.net) 和叉車網(微信公眾號:ForkTruck)的獨家專訪。
全柴動力 營銷公司工業車輛業務部 部長 謝欣
從縣屬企業到行業先鋒
1949年,全柴動力誕生,和新中國一同成長。最初的全柴以加工大米和發電為主,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發展,才在1970年進入單缸小柴行業。作為一家縣屬企業,早期的全柴動力艱難起步,直到1985年年銷量才突破1萬臺。然而,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1986年。據謝欣介紹,當年,全柴動力自主研發的R175柴油機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市場熱銷產品,使得公司在1991年銷量突破30萬臺,一躍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技術創新驅動持續發展
進入90年代,全柴動力瞄準了更高功率、更復雜應用場景的需求,開始進軍多缸發動機市場。1998年,公司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為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更多資本支持和信心。這一切不僅彰顯了全柴動力強大的創新能力,也證明了它在核心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方面的持續投入。
如今,全柴動力不僅在傳統內燃機領域保持領先,還在積極擁抱新能源。公司在未來兩到三年計劃開發甲醇、氫氣燃氣機及氣體機的新能源產品,并在未來五到十年間開發電驅橋和燃料電池等前沿技術,逐步構建新能源產業生態。
平衡傳統與新能源,布局未來
在新能源浪潮中,全柴動力并沒有一味追求快速轉型,而是通過平衡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確保企業的穩健成長。謝欣表示,公司持續優化傳統發動機的性能和排放標準,在車用發動機領域開發四階段油耗和國機產品,在非道路領域推動國五產品的應用。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符合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也幫助全柴動力在燃油車銷量下滑的背景下,保持競爭優勢。
謝欣強調,全柴動力的創新并不僅局限于產品端,公司還通過技術合作、資本運作和國際化布局,拓展全球市場,并不斷探索更具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傳統能源的優化還是新能源的研發,全柴動力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堅定。
全柴動力 營銷公司工業車輛業務部 部長 謝欣與叉車網記者合影
行業評論
全柴動力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在長期堅持技術創新、市場導向和精益管理的基礎上,逐步成長為行業的中堅力量。面對全球新能源轉型的浪潮,全柴動力通過有效平衡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發展路徑,展現了其卓越的戰略定力與技術優勢。在內燃機行業向新能源變革的過程中,全柴動力不僅精準把握市場需求,還通過持續的技術突破和前瞻性布局,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不僅關注產能規模,更強調生產效率、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柴動力在這一過程中,依托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智能制造、綠色生產等手段,逐步形成了“精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體系,實現了產品與服務的全面優化升級。無論是傳統能源產品的優化,還是新能源領域的前瞻布局,全柴動力都以不斷提升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持續推動企業的轉型與升級。
未來,全柴動力有望在新能源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為推動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站在75周年的新起點,全柴動力不僅煥發出昂揚向上的活力風貌,更通過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引領,向著“國際品質,百年全柴”的愿景邁出了堅實步伐。在全球經濟加速綠色轉型的背景下,全柴動力的每一步前行都將在新的歷史機遇中留下深遠印記。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