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廈門海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郭清泉完全出乎意料。
在政府機關工作10年、企業任職17年,他只跟媒體打過兩次交道,面對面的專訪,是從未有過的。
不曝光、不上鏡、不見報的他,在海翼集團核心投資企業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工股份”或“廈工”)60華誕之際,破例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更出乎意料的是,2個多小時的采訪,這位國有企業集團的掌門人侃侃而談,回顧企業的發展歷程,暢談企業發展理念和戰略,展望企業未來藍圖,看似嚴謹的外表背后實則隱藏著一顆溫暖、感性的心。
也就是他,心懷感恩之心的低調企業家,將率領有著60年輝煌的企業開啟新征程,創跨越新篇,挺起海西先進制造的“工業脊梁”,鑄就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輝煌未來!
廈工情懷
“我在政府機關工作10年、企業任職17年,這是第一次接受記者的專訪,為了廈工。我被廈工感動了。”
記者:這些年來,您從未接受媒體的采訪,相當低調,這次您破例接受采訪,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做出這樣的改變?
郭清泉:廈工是幾代人用智慧和心血打拼出來的,走過60年很不容易,它的奮斗史相當激勵人,很多廈工人熱愛廈工,對廈工充滿著感情,這種感情是會打動人的。我被廈工感動了,廈門本土還有哪家企業的品牌比廈工歷史久遠?我在政府機關工作10年、企業任職17年,這是第一次接受記者的專訪,為了廈工。
我對自己說,海翼集團要把廈工發展好,要有一顆感恩心,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很多人。海翼集團成立5年了,過去我到廈工生產線,沒有太多感覺,現在我去看,能看出一些問題了,了解廈工,我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
記者:當今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風起云涌,群雄角逐,60年來,廈工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關于廈工的成功,有人這樣評價——這個企業在最不能出現的地方出現了,在最不易生長的時間生長了,在最不可能的領域成功了。在您看來,廈工憑什么成功?
郭清泉:廈工的成功非常不易,因為它成長的環境特別艱難:廈門當時屬臺海前線,國家工業建設投資少有問津;位置也比較偏,春運的時候,產品都運不出去;文化大革命時,生產受到干擾,不進反退,一落千丈;后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由此產生許多新的問題,等待著廈工去面對。廈工可謂幾經波折、命運多舛,但它都挺過來了,而且由小到大,由弱到強。
尋求廈工成功的答案,我們應該追溯它的發展歷史,了解它的文化內涵。最主要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廈工人有一種敢為愛拼、勇于創新的精神;廈工人有一種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品格;廈工人有一種包容寬厚、海納百川的胸懷。
廈工風云
“我有時走到辦公室這扇窗前,看著前面那棟白色的老房子,那是廈工的老宿舍,這時,我會想起很多廈工人。”
記者:60年廈工有輝煌,也有波折,您能否講述一下廈工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
郭清泉:廈工于1951年成立,當時才17個人,叫機械修造廠,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響當當的民族品牌。
上個世紀,廈工、柳工、成工和宜工一同成為國內裝載機的“四大家族”,如今,宜工已不存在,成工被兼并了。
我有時走到辦公室這扇窗前,看著前面那棟白色的老房子,那是廈工的老宿舍,這時,我會想起很多廈工人。回顧廈工的發展歷程,有幾個大人物值得銘記,比如蘇敏等。
記者:廈工初創階段,哪些人物立下汗馬功勞?
郭清泉:首先是李克忠及其團隊。李克忠這個人了不起,他在廈工干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為廈工上了一個產品——履帶式推土機,奠定了廈工在中國機械工業的位置;第二件事是,在他的領導下,廈工成功試制了國內第一臺裝載機,那是1964年,我還剛剛出生。也就是這個產品成就了廈工,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端的原點。
第二是蘇敏及其團隊。上個世紀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接近尾聲,南下干部的他,到廈工任副廠長。他來了后,一個突出貢獻是,以“專業化協作,社會化流通”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裝載機的產量,從最初幾十臺、100臺、200臺,到1980年超過300臺……前年,廈工裝載機累計銷售數量突破20萬臺,在行業排在第一。
記者:接下來呢?
郭清泉:接下來的幾個關鍵人物是熊光敏、李榮玉、王昆東等,以及廈工現有的團隊,他們都為廈工付出了很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還有一個人物要提及——裘安鋼。1997年,廈工總經理空缺,這時,廈工大膽改革國企干部任用制度,向全國發出“英雄帖”,招聘了裘安鋼,在他任職期間,廈工掀起降價風波。“價格戰”誰打起來的?外面的人說是廈工,實際上,廈工是不得已而為之。2001年,廈工重登行業頂峰,裝載機的銷售量及銷售額排名位居行業第一。
記者:現在的關鍵人物是董事長陳玲和總裁蔡奎全。當初為什么會開國企之先河,聘用蔡奎全?
郭清泉:2009年,廈工聘任韓國籍職業經理人蔡奎全為總裁。招聘蔡奎全,看中他兩點:一是他在工程機械行業有挖掘機的成功經驗,他在大宇重工時最先推出分期付款購買挖掘機等辦法和方案,這說明他很有營銷之道。廈工當時產品單一,從整個盤子來看,能做大的就是挖掘機了,而從市場來看,也必須做挖掘機。誰能把挖掘機做好呢,選來選去,就是他;第二,他有信心。聘請企業總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心,信心來自于他的能力基礎、素養底蘊。
廈工理想
“在我看來,廈工已經是民族品牌、中國品牌,但還不是世界品牌。”
記者:在海翼集團的發展戰略中,廈工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郭清泉:海翼集團戰略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商用運輸設備及相關領域系統解決方案集成商,廈工在戰略目標中處于核心地位。
工程機械是海翼集團的核心業務板塊,在廈門乃至海西先進制造業發展中居于龍頭地位,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只有把工程機械這個產業做好了,有競爭力了,海翼才有核心競爭力,否則,其他事情做得再多,也是很難取得成功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定位。
自成立以來,海翼進行了幾番變革、重整,把該退的都退了,盡一切努力全力支持廈工等核心產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企業應該專注于核心業務,專注于關鍵的事,一個企業不可能做太多的核心業務,把兩三件事做好了,就很了不起了。
企業未來的競爭是三個方面的競爭:集團性的競爭、資本密集的競爭、關鍵技術的競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否則,就是兩個命運:被兼并或者消亡。
記者:作為本土工業企業的代表,廈工的發展,是海西先進制造業的一個縮影,為廈門經濟特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對于廈工的明天,您有著怎樣的戰略規劃?
郭清泉:最重要的是理想。企業如人,理想越遠大,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企業也要有理想,廈工的理想,要站在什么樣的角度?在我看來,廈工已經是民族品牌、中國品牌,在行業上有地位,為行業創造了價值,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見得到廈工的身影,但,廈工還不是世界品牌,因為還沒進入發達國家。未來的廈工,要成為國際化的品牌、世界級的品牌;要由單一產品的競爭轉向集團化的競爭,形成完整的產品鏈;要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技術。廈工必須在5年內,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前5名(目前裝載機的市場占有率是第2名)。
記者:重組整合、引入外籍職業經理人執掌廈工、將生產基地布局焦作……這些年來,為推動廈工的發展,您推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動作,下一步具體的動作是什么?
郭清泉:廈工有遠大的愿景目標,但目前離成功還很遠,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也許還需要幾代人的奮斗。今后,有幾件事是廈工需要去做的:
首先,要把挖掘機做起來,這樣才能推動廈工理想的實現,挖掘機廈工是后來者,要趕上去需要一定時間;第二,廈工加快自主開發,做長產品鏈,培育今后的戰略產品;第三,發展關鍵零部件,把一些關鍵零部件做起來;第四,強化運營和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增強競爭實力。
此外,廈工要打造國際化品牌。不是產品出口就是國際化,還在于人的國際化、運營的國際化等。廈工的國際化剛剛起步,跟行業國際巨頭剛開始交鋒,要以國際化的視野來規劃未來的發展,加大全球布局,在海外設立生產和研發基地,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下去。
管理之道
“現在,我只關注三件事:戰略、團隊以及重點的幾件事辦得怎樣。”
記者:您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
郭清泉:在我看來,企業家最重要的,有四樣東西:一是事業心,二是自信心,三是帶領團隊的能力,四是一抓到底的執行力,就這么多。我不是企業家,只是一名企業管理者,只不過,我的工作會涉及很多人。現在,我只關注三件事:戰略、團隊以及重點的幾件事辦得怎樣。
企業是人組成的,關注人、培養人,是企業管理者的第一職責。整個海翼集團,什么崗位最重要?不是海翼集團董事長,而是下面企業的總經理、總裁!什么崗位最重要?是總工、技術帶頭人、營銷專家和關鍵崗位的經理人及專家!為了這個團隊的成長,我們還想了很多辦法,每年我們都會請2-3波的企業管理咨詢顧問來海翼,幫助海翼團隊成長;還成立了海翼商學院,為員工做培訓,每一次新員工培訓,我都會過去講講課,跟大家認識一下。從員工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
記者:做企業對您來說,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郭清泉:最大的成就感是,能把自己的一些好的想法實施下去,有效果了,內心便會有一種滿足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