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一道道電焊弧光閃耀在絲綢之路歷史名城布哈拉,中國第一條從陸路引進境外天然氣的跨國能源通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在這里正式動工。
中亞天然氣管道,西起土烏邊境,穿越烏茲別克斯坦中部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在中國新疆霍爾果斯入境。管道全長1801公里,采用大口徑、高鋼級管材,按雙線并行方式鋪設,由中國石油分別與烏茲別克斯坦油氣公司、哈薩克斯坦油氣公司成立天然氣管道合資公司,共同建設。
中亞天然氣管道預計2009年底實現單線通氣,2010年實現雙線通氣。項目全面竣工后,在30年的運營期內,每年將從中亞地區向中國穩定輸送約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于2007年我國國內天然氣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中亞天然氣管道,還將與同期建設的西氣東輸二線銜接,總長度超過1萬公里,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距離最長、等級最高的油氣輸送管道,將被喻為“藍金”的天然氣供應到我國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兩個項目總投資約300億美元,境外涉及3個國家,境內涉及14個省市區。國際上一次建設貫通的同類管道最長不超過4000公里,這條跨國天然氣通道的總長度之長、建設工期之短、技術等級之高都史無前例,管道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
有“第二個中東”之稱的中亞地區油氣資源豐富,其油氣通道建設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在政府高層的直接推動下,經過長期艱巨復雜的一輪輪磋商和談判,終于先后與土、烏、哈三國簽訂了上游氣田產品分成合同、天然氣購銷協議、政府間過境協議、企業間協議等一系列主要法律文件。
昔日,千年風沙淹沒了絲綢古道;今天,中國石油人構建跨國能源動脈的夢想成真。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率先開工建設,使中國與中亞地區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能源合作贏得主動。
中亞天然氣管道,對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意義重大。專家測算,這條管道建成投產后,我國天然氣消費比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可提高近2個百分點,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億噸、二氧化硫排放144萬噸、煙塵排放6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36萬噸。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