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皚皚的松花江靜怡美麗。正在建設中的木蘭松花江公路大橋氣勢恢宏。遠遠望去一個個堅實的橋墩,就如已經豐腴了的龍脊,正在吐故納新、凝結血肉……兩岸百姓翹首期盼著大橋通車,早日帶來福祉。為了這一刻的到來,上千名大橋建設者迎風雨、戰嚴寒,日夜奮戰在施工現場,全力推進工程的進度……
(一)
四九天,龍江大地,氣溫記錄不斷地被刷低。
19日晚七時多,木蘭松花江邊,四周寂靜,雪花飛舞。記者乘的車輛碾壓著厚厚的松花江冰層,帶起層層雪霧。穿行松花江,駛向遠距都市的木蘭松花江公路大橋建筑工地。
圖為建設中的木蘭松花江公路大橋。記者邵國良攝
離工地還有一段距離,透過車窗,看到空中一束束劃破寒夜的燈光,機器轟鳴聲日漸清晰。風雪呼嘯、機器轟鳴和束束燈光,構成了一幅動與靜相宜的雪夜美景。
走進工地,記者看到有五六輛鉤機正在幾十米高的料場上緊張作業。另一側有幾名身穿厚厚棉大衣的工人,冒著寒風,正在堆放著一袋袋有五六十斤重的石料。
木蘭大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于學新告訴記者,備料工作從去年12月中旬就開始了,到三月份,得備出30萬立方米的石料。料場離這里遠,加上冬天路滑雪大,石料運送時間長,一輛運料車往返就得五六個小時,石料需要量大時間又緊,必須晝夜搶工期。
鉤機操作手一天兩班倒。白班從早上五點到晚上五點,夜班則從五點到第二天凌晨。正在值晚班的鉤機操作手張明楊說,“這幾天的后半夜,刺骨的冷風順著車縫嗖嗖鉆進來,真冷。可活兒多忙啊,一忙也就挺過來了。”
來自賓縣的農民李鳳在這里搬運石料袋,臉部凍傷有些發黑了。為了御寒,原本穿42碼鞋的李鳳穿著44碼鞋,墊上兩個厚鞋墊,穿著妻子織的厚厚的毛襪子。看李鳳外衣有些單薄,記者有些不解,他卻憨厚地笑著說,穿多了干活易出汗,外冷內熱不舒服。“實在太冷了,就回板房里緩和一下,喝口熱水暖暖身子。”
工地的建設者們住在臨時搭起的活動板房里,屋里搭起爐子取暖。晚上得蓋兩床被子。為了讓半夜回屋暖和的工友們有一口熱水喝,廚房的老師傅,每晚都燒五六壺開水。A5標段總工王鑫是陜西人,雖然生活在北方,但是還沒有遇到過這么冷的天。“半夜起夜,知道了什么叫滴水成冰了。”王鑫嘿嘿笑著說。
記者離開工地時已是深夜23時多,工地燈火通明,機器轟鳴,一切進行正酣……
(二)
20日,四九第三天,大寒。雖然陽光高照,但是寒氣逼人。白天的工地仍是風雪中的一片繁忙,寒風打在臉上更疼。
木蘭大橋指揮部負責人馬歆瑞介紹,工序都是一環扣一環的,自大橋開工以來,24小時晝夜施工是建設者們工作的常態。
前不久,為了大橋的建設和運料需要在不足100天時間內開通運輸通道。在這條通道上,遇到一個32米高的大石頭山,通道必須穿山而過。A4標段的項目經理王振有指著已經開拓出來的通道說,石頭山位于張廣才嶺和小興安嶺余脈的底部,土質堅硬,多處是花崗巖,在這里打通長1.1公里寬24.5米長一條通道,困難極大。
為了防止山體滑坡,指揮部認真研究地形,制定逐層施工,科學布置爆破點,把花崗巖一塊塊“咬碎”。上百人參加的會戰打響。王明皓說,施工現場24小時,機器轟鳴,爆破聲聲,人歇機不停,一線工人三班倒,指揮們常常半夜十二點還在現場解決技術難題。提前二十天完成任務,累計挖掘土石方一百萬立方米。運送材料的張師傅說,沒有這條路,運送大橋所需的材料、機器都會遇到極大困難,工期也會受阻。
雖然距離大橋開復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從大橋指揮到各個副指揮,一直都沒有休息,研究復工后還要面對的難題。馬歆瑞說,木蘭大橋是全省跨度最長的混凝土連續箱梁橋。雖結構形式簡單,但施工難度極大,特大橋橋區地層為小興安嶺余脈,硬度高,破土即入巖。這些困難都已解決,可復工后還要面臨諸多難題。
木蘭大橋指揮部副指揮侯建國說,今年開工后,在水中的7個主橋墩,春天還要經受凍融循環、安全度汛及開江后冰凌撞擊的考驗。今冬遭遇多年不遇的大寒天氣,開春后,江水、氣候等情況如何,還難以預估。不過已經針對會出現的凍融循環、安全度汛及開江后冰凌撞擊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備案措施,如科學預判、在上游設立觀察哨崗、與氣象部門建立聯系、及時組織人員破冰等,積極迎解難題。
木蘭縣的氣候每年只有5個月的好施工期,大橋單側懸澆最快速度每晝夜平均僅0.5米,木蘭大橋主橋長達990米,合龍周期要有180天。三月份復工十月份試通車,工期十分緊張,剩余工程量大。一場關乎兩岸是否早日通車,百姓擺脫擺渡出行的束縛,早日激活區域經濟的戰役就要在今春打響。
(三)
在通往木蘭松花江公路大橋料場現場的路上,一輛輛裝滿料的大貨車,碾壓著飄落的寒雪呼嘯而過。大橋建設者們披裹著厚厚棉衣在忙碌。
馬歆瑞告訴記者說,這些年來,木蘭農業資源、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由于交通條件的限制,資源優勢遠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直接導致農民致富難、項目引進難、資源開發難和產業發展難。“頂風冒雪的加緊施工,就是讓木蘭縣早日融入哈爾濱‘1小時經濟圈’,助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沿松花江建設的木蘭工業園區,遠期規劃產值近30億元,但園區生產資料的引進和產品的外銷都需要借助于跨松花江大橋的建設。
木蘭松花江公路大橋及引道工程,是規劃國道莫力達瓦旗至延吉公路(以下簡稱莫延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路是繼我省六條“縱線”之后又一條出省的縱向交通要道,這條通道是我省糧食運輸和礦產資源運輸的需要,是連接我省亞布力旅游區以及輻射牡丹江風景區的重要通道,也是加密慶安、木蘭和延壽地區公路網密度的重要舉措,而木蘭是其中重要的交通節點。
有關人士說,木蘭縣年生產優質糧食在10億斤以上,由于沒有跨江大橋,糧食外銷渠道嚴重受阻,農民手中余糧不能順價銷售。因周邊縣也都是農業縣,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選擇交通便利的鄰縣,好多糧食加工企業因路被“劫走”。
大橋通車之后,松花江兩岸經濟動脈全線貫通,僅糧食一項木蘭縣每年將增收4400萬元以上。算上運輸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所節約的成本,每年將增收超過6000萬元。也會大大降低莫旗至木蘭沿線的糧食運輸成本,每年為國家節約糧食運輸成本將會超過3億元以上。木蘭縣與哈同高速快速連接,木蘭工業園區所需要的產品和生產資料的引進,都將大大降低運輸成本。2016年工業園區入駐企業將達到2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億元,工業增加值2.1億元。
便利的交通,進一步誘發跨江交通量出行。預測到2035年跨江交通量將達到22664輛/日。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