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鐵路經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約960公里,跨越連續多年凍土區550公里以上,“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是青藏鐵路建設面臨的三大難題。
為了保證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鐵路,鐵道部確定了“凍土工程有所突破,高原設備加快研制,鋪軌架梁試驗成功,質量環保全面創優”攻堅目標,組織參建單位全面展開了“三大難題”攻堅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以人為本,衛生先行”的原則,對進入高原作業人員經體檢后,實行階梯式適應,到達高原后嚴格限制作業時間和勞動強度。在隧道施工中實行濕法噴射混凝土作業,洞中采取管道彌漫式供氧或肩背氧氣筒作業,在機械、車輛駕駛室和職工宿舍配備了供氧設備,最大限度地減少高原病的發生。
青藏鐵路開工以來,全線建立了三級醫療保障機構135個。工地有醫療站,施工單位指揮部有醫院,較大地區有醫療中心,共配有醫務人員658人,醫療設備3919臺,其中高壓氧倉25臺,制氧站16個。高原反應較重的工人都能得到及時治療。截至目前,沒有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事故。
據了解,在2001年,鐵通部就投資6000多萬元,組織有關院??蒲泻凸こ碳夹g人員,圍繞39個課題開展科技攻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如對凍土路基采用片石通風,片石通風護道,熱棒技術,鋪設保溫板等措施;對極不穩定的凍土地段還采取以橋代路,橋梁工程大量采用樁基礎;隧道工程在襯砌中設置防水保溫層,使用耐久性水泥,提高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已完工程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90%以上。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具有不可逆轉性。國家確定青藏鐵路建設環境保護的目標是:確保多年凍土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江河水質不受污染,野生動物遷徙不受影響,鐵路兩側自然景觀不受破壞,努力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型鐵路。
在青藏鐵路建設中,各參建單位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對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全線實行了環保監理制度,委托第三方對江河水質進行監控,這在我國鐵路建設中還是首次。青海西藏兩省區環保局分別同建設單位簽訂了環保目標責任書,明確各方環保責任。施工單位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嚴格執行設計要求和施工規定,使施工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保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