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們主任,我們這些老鑄造人都佩服得很,可是我們車間的大拿!”
“這幾年,我們車間廢品率和成本控制都降到了最低。”
“我們主任年紀不大,但是做事特別細心,員工的事,他總會記在心上。”
……
在走近全國勞模——濱海鑄造廠車間主任張敏之的過程中,和車間員工聊起來時,大家不約而同地為張敏之點贊。
80后的張敏之,自畢業后來就進入濰柴鑄造,一晃11年,這11年里,青春在鑄造的火爐中熔煉,年紀輕輕的他,已是濰柴集團“勞動模范”、濰坊市“富民興濰”勞動獎章、山東省“勞動模范”稱號等多項榮譽的獲得者,今年又喜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成為濰柴近70年發展史上的第8位全國勞動模范。
熔煉技術頂呱呱
作為發動機生產的第一道工序,鑄造可謂至關重要。但是鑄造的工作環境,也常常讓新入職的員工們望而卻步。
2004年,24歲的張敏之來到了老濰柴的鑄鍛廠實習。盡管已經在一些大型鑄造企業里實習過,他還是被老濰柴的鑄造環境和工作條件嚇了一跳。當理想與現實不一致時,張敏之也很苦惱,也曾萌生過退意。
“書上一句話,車間好幾年。”師傅的一句話,讓張敏之警醒。理論和實踐差距很遠,自己還要在一線好好磨練,實習不到一個月,他就一頭扎進車間,從頭學起。鑄件的材質、鐵水的澆鑄溫度……都讓這位新入職的大學生研究上一段時間。
實踐出真知,在一線的這段時間,豐富了張敏之的學識,也使他在熔煉技術上嶄露頭角,擔當起了負責車間工藝員的重任。在張敏之的眼里,經過幾千度鐵水澆鑄而成的鑄件,都是一件藝術品,需要精雕細琢,用心對待。
隨著發動機國家排放標準要求的提高以及節能要求,產品升級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對發動機關鍵鑄件的材質及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蠕墨鑄鐵作為一種新型的鑄鐵材料也成為行業內關注的熱點,其抗振、導熱及鑄造性能良好,塑形和耐疲勞性能更優,為高性能發動機的開發提供了保障。但是蠕墨鑄鐵的蠕化工藝要求嚴格,2010年到2014年,在張敏之的帶領下,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并優化原鐵水化學成分、電爐熔煉工藝、喂線工藝,規范出鐵及澆注工序等,工藝水平及工序保證能力均得到提高,蠕墨鑄鐵熔煉工藝具備批量生產條件:抗拉強度穩定在430-510MPa,蠕化率穩定在80%以上,具備國內一流水平。
成本控制做到家
張敏之人如其名,細心而有耐心,做事條理分明,在成本控制上展現出了他的特長。
車間的原輔材料、動能消耗、備件消耗等財務維度指標管理難度大、任務重,經過一年努力,2014年,張敏之組織建立了“熔煉車間成本預控后臺管理系統”,既解決了現存問題,亦能預測濱海鑄造廠噸鑄件成本,實現了消耗過程的全程可控。
產品工藝方面,張敏之組織車間技術人員對新老產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優化:“優化熔煉工藝,降低中速機系列毛坯合金加入量”、“改進重濰柴200/250機體熔煉工藝,降低鑄造成本”、“優化重濰柴200/250缸蓋熔煉工藝,降低合金加入量”等五個項目,全年節約成本上百萬。
熔煉車間采用電爐熔煉,最主要的成本就是電能。依據企業電價“尖、峰、平、谷”階梯規律,車間采取錯峰熔化的措施,即在電價最便宜的時段進行大功率的開爐化鐵,等電價由“谷”變“峰”時轉入小功率的保溫,盡最大可能降低鑄件噸均用電成本。由于電價的“谷”為早上5:00-7:00,每天早上張敏之都要驅車30多公里趕在5:00之前到現場。由于措施執行得當,2014年鑄件噸均電費消耗由2013年的653.92元降低為 587.28元,下降10.92%。
與成本直線下降相對應的是車間廢品率也直線下降,兩項指標均達到歷史最低點。
MAN機作為濰柴重機的戰略產品,自2011年開始試生產。濱海鑄造廠成立后,MAN機機體產量逐步增大,由試生產轉入正式生產。但是,由于以前鑄鍛廠從未生產過如此大噸位的球鐵鑄件,加之工藝不夠完善,鑄件出現夾渣、縮松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出現批量的報廢機體,造成較大損失。張敏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與設計人員溝通,憑借深厚的技術經驗,給設計人員提出合理建議;與車間技術人員討論,不斷優化各類元素與各種合金的工藝參數;深入生產一線,觀察每一道工序,查找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膽創新,在2014年引入濰柴鑄造歷史上最大的30噸鐵水包,將生產工藝由原先的兩個澆口箱、兩包澆注改為一個澆口箱一包澆注,不但加快了生產節奏,更保證了鑄件的性能。現在,MAN機體已經實現自制,外觀、性能等各方面均滿足技術要求,就連苛刻的MAN公司派駐大機工廠的建造師都對濱海鑄造廠的MAN機體贊不絕口。
車間管理人人夸
張敏之說自己是從車間里摸爬滾打的,對車間的管理工作摸得比較清。如何實現一個車間高效運行,提高產出效率,他覺得很簡單,做好作業指導書,按流程辦事,規范操作,“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標準”。
但是如何讓標準成為習慣,“人”的因素則是最重要的。作為車間主任,張敏之在車間管理上總結了幾條規則,一是千萬別忽視員工和員工的關系,員工關系融洽了,工作才能協作好;二是車間管理上,要把指令性工作和命令性工作區分,掌握好度,100%的工作能達到120%的效果;三是要多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
2013年,從濰柴原鑄鍛廠搬遷至濱海鑄造,工作環境和條件有了大幅度的改觀,用張敏之的話說,現在的鑄造水平,已將同行業甩了幾條街。
利用這樣的機會,張敏之也好好地把員工的更衣室規劃了一下。寬敞明亮的更衣室里,遠離了鑄造的味道,成了員工休息時間的最愛,看看電影、玩玩游戲、聊聊天,有著家一樣的溫暖。
說起員工的事,都是一些細細碎碎的小事,但是就是這些小事,在張敏之眼里都是車間主任要做的大事,做好了這些事,才能保證車間運行這樣的大事。
張敏之有一個記錄本,上面記錄著車間每一名員工的家庭、身體、生活情況,誰家孩子上學了,誰家的老人住院了,他都親自詢問一下,“我們班員工的事,我們主任比我都清楚,”熔煉車間班組長徐玉強說。
在熔煉車間外的過道上,有一條醒目的標語:“你已進入工作現場,請牢記家人囑托”,就是這樣一條標語,讓張敏之想了好久,安全是第一要素,怎么能讓員工警示又不反感?
為此,在每位員工的工作區域里面,張敏之都讓人配上員工的全家福,并讓家屬寫上溫馨的話語,囑托家人工作時一定要將安全記心上。這樣的方式立竿見影,車間里一沒有抽煙的,二沒有玩手機的。一位老師傅以前干活經常走神,現在有了這張“監視圖”,他說一換上工作服,就看到妻子孩子瞅著自個,干起活來也格外小心。
正是因為真正把員工放在了心上,車間管理工作才春風化雨,張敏之,這個80后的車間主任,也獲得了新老員工的尊重。
“我們車間里火花四濺,褲子經常燙幾個洞,主任看見了,就把自己的工作服拿出來給我們。”
“濱海這邊交通不便,有時候家里有急事,主任就開車把我們送回去。”
“我們的主任,沒有一點架子,平易近人,把工作做到了員工心里。”
走訪中,員工們打心眼里為張敏之點贊!并為他獲得全國勞模榮譽稱號而感到高興。
而張敏之卻很低調,面對全國勞模的光環,他說,只是因為自己站在濰柴這樣的舞臺上,代表這個企業,代表這個企業的員工,來領這樣的一個獎,而自己所做的一切,僅是對崗位的一種責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