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來自長江最大支流的漢江水,沿著1000多公里的渠道,源源不斷地補充至人口密集、水資源極度緊張的華北地區。
隨著新水注入,沿線受水區“缺水”狀況正得到緩解,北京、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紛紛制定地下水壓采方案,借“南水”之機,遏制多年來地下水超采狀況,修復當地生態環境。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累計入京水量已達2億立方米,900多萬市民喝上了“南水”。“南水”占北京日供水量超過50%——這意味著,大量被置換的地下水得以“喘口氣”。
北京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北京正利用南水北調來水,實施地下水集中水源地和超采區的回補存蓄,重點回補多年來超采嚴重的密懷順(密云、懷柔、順義)水源地,恢復地下水儲備。
據了解,自去年底通水以來,“南水”已累計向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大寧調蓄水庫、團城湖調節池補水1000多萬立方米,并向涼水河、清河、昆玉河等城市河湖補水,北京城區因此增加水面近300公頃。
更為可喜的是,根據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的監測數據,近期北京地下水位下降趨勢有所減緩,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短期回升。4月底,北京地下水平均水位為26.13米,雖然比3月下降0.37米,但低于預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均將向河南供水37.7億立方米,相當于增加37座大型水庫。河南省水利部門今年也作出規劃,未來5年內,將壓采城區地下水2.7億立方米,實現城區淺層地下水采補平衡,改善多年來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區狀況。
與此同時,借助南水北調入冀30.4億方的凈水量,河北也提出了壓采地下水14.6億立方米、綜合整治省內重污染河流和重點水域等目標。
北方黃淮海地區總人口及國內生產總值均約占中國的35%,但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總量的7.2%,多年來水資源嚴重短缺。
巨大用水需求下,許多城市被迫靠長期超采地下水維持發展,累計超采地下水上千億立方米,導致出現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濕地干涸等生態環境問題。
以北京為例,近10年來,北京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維持著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地下水占全市供水量60%以上,每年超采約5億立方米。
根據北京市水務局數據,與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累計超采65億立方米,近年來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
被譽為中國世紀工程的南水北調,重點解決北方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
去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江水從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一項供水工程,還是一項生態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認為,通過水源置換,不僅可為沿線城市供水提供保障,還可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年增加生態和農業用水量將達數十億立方米。
根據北京市相關規劃,在南水北調來水初期,如水量有富余,北京將逐步回補密云水庫、懷柔水庫等。
“這些地區多年來作為北京重要水源地,地下水位已在20米以下,虧空量有40多億方。”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投資計劃處處長王建賓說,北京將主要通過河道自然回滲結合人工大口徑水井壓灌來回補地下水,“希望將來能回升至80年代初埋深十幾米深的水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