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下午舉行的“南水北調 陜西貢獻”集體采訪活動中,陜西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省環保廳總工程師郝彥偉、省住建廳副廳長韓一兵、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省林業廳總工程師范民康向與會記者介紹了陜西省南水北調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陜西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說,陜西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漢、丹江流域在陜西境內流域面積為6.24萬平方公里,涵蓋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市 28個縣(區),為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為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陜西和陜西人民都做出了大量的貢獻和犧牲。
管水先管人 護水從管好吃喝拉撒做起
想要管好水,首先得從人管起,管好人的“吃、喝、拉、撒”,說白了就是要改變廣大群眾的生活習慣。陜西尤其是陜南三市,通過移民搬遷、兩廠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管好了漢、丹江流域的人,管好了漢、丹江這泓清水。
陜南三市多土石山地,“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臨河而居,上山開荒是沿襲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極易導致水土流失,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這不僅威脅到人民群眾的安全,從山上沖刷下來的泥土帶著群眾施下的化肥等流入江里,也為水質安全帶來許多隱患。
對此,陜西省委、省政府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陜西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介紹,2011年陜西省開始實施以生態、避險和扶貧為目標的陜南移民搬遷工程,計劃用十年時間,投資1139億元,對60萬戶共240萬人實施移民搬遷安置。截止2014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469億元,26萬戶88萬余人實現搬遷。
群眾搬遷后,陜南三市立刻著手生態修復工作。陜西省林業廳總工程師范民康說,“十二五”以來,陜南三市實施了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共完成造林507萬畝,完成中幼林撫育209萬畝。通過造林綠化和森林撫育,陜南三市森林面積已達63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
除此之外,陜西省水利廳還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進行水土保持和控制面源污染工作。陜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說,通過治理514條小流域,陜西省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已1.1萬平方公里。項目區年均保土能力達到5000萬噸,蓄水能力達到4.3億立方米,控制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物下泄率達40%。
而搬遷的群眾會不會產生新的污染,為此陜西省住建廳副廳長韓一兵說,為了防止縣城或者集鎮因人口增加而產生新的污染。截至目前,陜南地區已建成運行城鎮污水處理廠28座,日處理能力49.75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78.3%,較2013年提高5.2%。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8座,日處理能力0.39萬噸,處理率達89.5%,較2013年提高11%。已經實現了縣(區)以上的“兩場”全覆蓋。此外,陜西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也提到,陜西省將建設30個鎮級污水、垃圾處理項目,而目前已開工24個,2015年底前可全部建成。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