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由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等單位承建的南水北調中線穿黃隧洞工程全線貫通,至此,南水北調中線1400多公里輸水干線中被喻為“咽喉”部位的穿黃隧洞,經過近千名建設者五年“浴血奮戰”終被打通,不久,清潔甘甜的漢江水將歡快地通過穿黃隧洞流向黃河以北地區。
穿黃隧洞包括過黃河隧洞段和邙山隧洞段,全長4250米,其中穿過黃河段長達3450米,穿過邙山段800米。穿黃隧洞在整個中線工程中施工難度最大,含“金”量也最高,盾構機從平均40米的深度從黃河底部穿過,被喻為控制性工程中的“咽喉”。隧洞設計為雙洞結構,根據黃河的流向,分上、下游平行施工,兩洞中心線相距28米,單洞掘進直徑9米,襯砌成型后的單洞直徑為7米,兩條隧洞掘進各采用一臺泥水平衡盾構機自北向南掘進。
穿黃隧洞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開工,歷時整五年。
如何破解中國“南澇北旱”的困局,一直是幾代共和國領導人一塊沉甸甸的心結。“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澤東在鄭州視察黃河時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實現這一偉大夢想的歷史條件逐步成熟,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興建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論證,形成了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調水的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這一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將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構建“四橫三縱”的大水網,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優化配置。
為確保穿黃工程萬無一失,水利部根據黃河水文極其復雜等情況,先后組織長江設計院和黃委會設計院分別獨立設計渡槽凌空穿黃和隧洞遁地穿黃兩個方案,并進行綜合研究比選。經過反復論證,專家們最終選擇了隧洞穿黃方案。
經過地質勘探,穿黃隧洞沿線將穿過單一砂層、半砂半土、單一黏土三種地質結構,途中還會遇到枯樹、漂石、鈣質石以及金屬鐵器等障礙物,另外,隧洞從黃河底部平均40米深的地層穿過,水壓大,涌砂涌水導致塌方的現象是難以避免的,加之,采用如此大口徑的盾構機穿越極其復雜地質層的黃河,在我國尚無先例,沒有實際工程施工經驗,更沒有相應的規程規范可言。
承擔施工任務的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面對施工難題,以技術創新為先導,以相關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依托,以國企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設備優勢作后盾,調集精兵強將會戰穿黃,成立項目技術攻關小組,一批能吃苦、素質高、善攻堅的工程技術人員匯集穿黃工地,向國內土建項目新課題、新技術發起挑戰。沒有可借鑒的施工技術資料,工程技術人員邊施工邊向前研發,硬是憑借著中國人自己的技術實力攻克了超深地連墻、超深土體加固、超深豎井、大口徑盾構機穿過復雜地質層等世界級的土建施工難題,取得豐碩的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中,有的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優秀工法,有的正在上報國家科技進步獎,還有的取得了國家專利,充分顯示了國家企業的科技實力,展現了國企的風采。
建成后的穿黃工程是中線總干渠的關鍵性工程,其任務是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同時在水量豐沛時可向黃河相機補水,一期工程設計流量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緩解京、津、華北地區水資源危機,每年可向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線城市生活、工業增加供水64億立方米,增供農業30億立方米,大大改善供水區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我國中部及華北地區的經濟快速向前發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