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瀾滄江海事局獲悉,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四國近年來引進大量資金建設港口和后方公路,老緬泰也在四國通航聯委會上積極支持中方進一步發展航運的動議。
中國瀾滄江海事局副總工程師陳輝介紹,老撾政府正計劃與中國政府商談由中方援助建設沿江港口和加快航運發展適宜。
陳輝說:"國際航運開發研究之初,疑慮的、擔憂的、反對的聲音不時出現。四國政府在大量調查、研究、評估的基礎上,于2000年簽訂協定。如今,經過十年發展,四國都獲得了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社會效益。"
中老緬泰四國從1990年提出聯合開發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到2000年簽訂通航協定,歷經10年時間,號稱"十年磨一劍"。
從2000年到2009年,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完成貨運量從最初的500噸,發展到現在的近50萬噸;運輸品種從單一的件雜貨發展到現在的集裝箱、重大件、冷藏鮮貨、國際旅游多品種兼有的綜合運輸服務。在運輸快速發展的同時,國際運輸船舶數量也從最初的8艘發展到現在的115艘,運輸船舶最大載重噸位從最初的80噸發展到現在的380噸。
2006年9月,老撾湄委會坎洛·西拉甘主席在訪問云南期間提出要求云南省繼續支持湄公河的清障排礁工作,把通航服務延伸到瑯勃拉邦,幫助老撾建設沿岸碼頭。在近三年的湄委會對話會上,湄委會專家都提出了加強全流域合作,聯合開發利用湄公河航運的建議。
據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港務部門統計,2009年,瀾滄江國際航運運量30萬噸,出入境旅客3萬人次;水運進出口值1億美元,國家收入的進出口關稅、增值稅等約2000萬人民幣。運輸促進經濟發展,也帶動沿岸城鎮化建設步伐。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