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我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決策和部署,加大對西部水運建設的投入,認真落實《西部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和《全國內河航道和港口布局規劃》,按照“統籌兼顧,著眼未來,立足當前,突出重點”的原則,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水運基礎設施的建設,充分發揮了水運的占地少、能耗低、運輸成本低和運量大的比較優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顯著改善了西部地區水運落后的面貌。
一、十年建設,喜看五大變化
(一)建設投資力度顯著加大
十年來,西部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325.6億元,其中內河投資236.7億元,沿海投資88.9億元,年度總投資由1999年的7.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8.9億元,年平均增速為30.2%。投資特點可概括為“兩個提高”,一是西部水運投資在西部交通投資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1.6%增至2008年的3.2%;二是西部內河水運投資在全國內河投資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12.2%增至2008年的26.9%。
(二)內河航道等級顯著提高
十年來,實施了長江干線重慶至宜賓340公里航道整治工程、南北盤江和紅水河四級航道整治工程、西江干線貴港至梧州290公里二級航道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使西部地區航道通航里程及航道等級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西部地區航道總里程從1999年的2.39萬公里增至2008年的3.31萬公里,占全國航道通航里程的比重由20.5%增至26.9%。西部地區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從1999年的1639公里增至2008年的3463公里,實現了“兩個提高”,一是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占西部地區航道里程的比重由1999年的6.9%提高至2008年的10.5%;二是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占全國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的比重由1999年的12.7%提高至2008年的21.6%。
(三)港口吞吐能力顯著提升
1、內河港口
十年來,實施了以重慶寸灘港作業區工程、四川瀘州集裝箱碼頭工程、廣西貴港港羅泊灣作業區二期工程、廣西南寧陳東港碼頭貨場工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項目,使西部地區港口吞吐能力顯著提升。貨物吞吐量由1999年的6100萬噸增至2008年的18800萬噸,年平均增長13.3%;集裝箱吞吐量由1999年的3萬TEU增至2008年的79萬TEU,年平均增長43.8%。西部內河港口吞吐能力實現了“兩個提高”,一是貨物吞吐量占全國內河貨物吞吐量的比例由1999年的14.4%提高至2008年的16.1%;二是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內河集裝箱吞吐量的比例由1999年的1.2%提高至2008年的6.8%。
2、沿海港口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防城港、欽州港和北海港為西部地區唯一的出海口,十年來主要建設了防城港20萬噸級碼頭、北海鐵山港1—4號10萬噸級泊位等工程,港口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由1999年的136個增至2008年的20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由1999年的18個增至2008年的40個,年平均增長9.3%;貨物吞吐量由1999年的1525萬噸增至2008年的8090萬噸,年平均增長20.4%;集裝箱吞吐量由1999年的1萬TEU增至2008年的34萬TEU,增長了33倍。
(四)船舶標準化程度顯著改善
十年來,西部地區內河船舶數量增加了500艘,凈載重量由1999年的193萬噸位增至2008年的655萬噸位,增加了462萬噸位,占全國內河船舶凈載重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9.3%增加至2008年的11.9%。船舶平均噸位由1999年的74噸增至2008年的247噸。
(五)內河運輸水平顯著增強
十年來,隨著水運基礎設施的逐步改善,西部地區內河運輸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貨運量由1999年的0.55億噸增至2008年的2.0億噸,年平均增長15.4%,貨物周轉量由1999年的180億噸公里增至2008年的1199.8億噸公里,年平均增長23.5%。內河運輸水平實現了“兩個提高“,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貨運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8.1%提高至2008年的14.9%;貨物周轉量占全國內河貨物周轉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11.7%提高至2008年的28.9%。
從以上五個變化可以看出,西部地區內河水運發展水平與中東部地區的差距已經顯著縮小,表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十年建設,凸顯五大成效
(一)干線航道建設促進了流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合理布局
十年來,在長江干線重點實施了長江三峽庫區航道及航運設施淹沒復建工程、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等項目。庫區航道可通航3000噸級船舶或萬噸級船隊;重慶至宜賓段370公里航道水深由1.8米提高至2.7米,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同步更新航標設施,實現了晝夜通航,航道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大幅度提高。
十年來,在西江干線重點實施了桂平二線船閘工程、貴港至梧州航道整治工程、長洲水利樞紐一線、二線船閘工程等重要項目,實現了南寧至廣州847公里全線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水泥廠、電廠等企業紛紛落戶西江兩岸,大型水泥廠建設形成的水泥年運量達3000多萬噸。
干線航道的建設有力促進了沿江產業帶的形成,優化了沿江生產力的合理布局,沿江經濟和內河水運進入了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階段,加快了西部地區資源開發,為西部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支撐。
(二)通航河流梯級渠化工程促進了水資源綜合利用
十年來,按照“綜合利用水資源,航電結合,聯合建設,滾動開發,全江渠化,發展航運”的內河水運發展新思路,嘉陵江15級梯級渠化開發工程全面展開,共投入資金273.6億元,設計總裝機266.2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16億千瓦時。目前四川段的馬回、東西關、紅巖子、桐子壕、金銀臺、新政、金溪等7個航電樞紐已建成,小龍門、沙溪、鳳儀場、青居、蒼溪、亭子口等6個航電樞紐正在建設;重慶段的草街、利澤2個樞紐正在建設。工程的建設極大的促進了沿江礦產資源開發,提高了能源供應能力,加快了沿江城市經濟的建設,溝通了兩岸經濟交流,改善了沿江城市水環境、居民生活用水質量、農田灌溉條件,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發展,同時為發展旅游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實現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三)支流航道和碼頭建設帶動脫貧致富
十年來,在南、北盤江、紅水河、赤水河實施了西南水運出海中線通道貴州段航道整治工程、紅水河羊里碼頭工程、赤水河航運工程等一系列建設項目,有效帶動了兩岸經濟的發展。通航河流兩岸34個貧困縣發生了巨大變化,如羅甸縣財政收入上升了50倍;余慶縣的一座座新興的集鎮矗立在烏江岸邊,借船出海,以港興鎮;北盤江沿岸老百姓積極種植柑桔等經濟作物,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赤水河沿岸的習水縣、古藺縣煤炭每年多運出100萬噸,國內生產總值增加近5億元。內河航運建設促進兩岸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民早日脫貧致富,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四)大型專業化泊位和港區的建設支撐了重點產業發展
近年來,投資49億元,分三期實施的重慶寸灘樞紐港區建設了9個3000噸級集裝箱泊位,提高了港口吞吐能力,極大的促進了重慶水運的發展,2008年全市90%以上的進出口外貿物資通過水路運輸完成,推動了內陸首個保稅港區—重慶寸灘保稅港區的建立,有力促進了重慶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成為中西部加快開放的推進器。
2002年建成的一次起調能力550噸特大重件的樂山大件碼頭,是當時我國起吊能力最大的特大重件碼頭。樂山大件碼頭建成以來,先后承運了以單件凈重497噸三峽右岸第一臺轉輪為代表的多批次國家重點工程大件物資。2000年至2008年,水路完成重大件運輸共計538批次、13.39萬噸,為四川重大裝備制造產業提供了重要保障,極大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船舶標準化工作穩步推進,節能降耗效果顯著
十年來,西部地區加快推進船舶標準化工作,一批適合新型運輸方式的專業化運輸船舶得到快速發展,西部的船舶平均噸位由74噸提高到247噸,其中重慶市的船舶標準化工作效果最為明顯,2008年,全市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300噸以上,居全國內河之首,是1999年的20.3倍。船舶單位能耗明顯降低,由1999年的7.6千克/千噸?公里下降到2008年的3.1千克/千噸?公里,降幅達59%,共節約燃油近40萬噸/年,節油效益達21億元/年。
三、展望未來
從全國看,“十五”期內河投資326億元,“十一五”前三年內河投資521億元,今年1-9月內河完成投資187億元,同比增長15.7%,全年預計將突破200億元大關,表明我國內河水運建設已經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同時西部的內河水運發展也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一)近期看,西部內河水運建設后勁充足
根據我部內河建設統計數據,截止2009年9月,西部內河水運在建項目總計119項,在建總規模達到582.5億元,其中航道工程投資96.8億元,港口工程投資99.5億元,樞紐工程投資293.9億元,這些項目將陸續于明后兩年內建成,將會改善航道里程1235公里,新增港口泊位285個,新增貨物年通過能力5423萬噸,新增裝機容量856兆瓦。可以看出,西部地區水運建設項目儲備充分,發展后勁充足,將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長遠看,西部內河水運建設前景光明
到2015年,西江干線航道進一步升級,南寧至廣州航道等級從1000噸級提高到2000噸級,百色至南寧航道等級達到1000噸級,形成一條1200公里長的高等級航道,內河港口總吞吐能力將超過1億噸。
到2015年,重慶至宜賓航道等級將從1000噸級提高到2000噸級,重慶港到港口貨物通過能力達到1.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00萬TEU。
到2030年,重慶至宜賓航道等級標準將提高到3000噸級,四川省主要港口吞吐能力將達到2.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050萬TEU。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年以來,西部水運落后的面貌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改變,與全國的差距在逐步縮小,水運建設已經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西部水運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以水運主通道為骨架、干支相通、水路聯運、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優質服務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滿足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構建西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