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周年,這十年來,搭乘西部大開發的快車,我國西部區域經濟快速崛起。在這個關鍵節點,即將出臺的“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承載著西部地區殷切的關注,成為兩會上,尤其是西部省區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西部經濟進入“動車時代”
1999年底,我國在涉及3.5億多人口,685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間,據統計西部地區GDP年均增長率達11.42%,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10年,是青海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兩會期間,在青海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說。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石嘴山市市長張作理也認為:“西部大開發的1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一批重點產業在西部地區落腳扎根,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西部經濟發展速度被形象地比作是進入“動車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2009年,在經濟增速超過12%的15個省區中,東部只占兩席,東北占兩席,其余都在中西部。
但由于西部地區發展起步晚,基礎條件差,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仍然是不爭的事實。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長駱恵寧認為,要充分認識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特殊戰略意義,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高度,對西部地區采取特殊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也認為,西部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這是由于“西部和東部經濟增長區的形成機理不一樣造成的。”他說:“長三角、珠三角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過程當中,由于外需的拉動逐漸形成的加工貿易型、以外需為導向的經濟區;而西部主要目標是怎么加快發展,縮短和東部的差距,所以這里面政府的引導就非常重要。
培育自身造血功能
在舊有的政策即將結束,新規劃還尚未出臺之時,代表委員們對未來的新規劃提出了一些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交提案,建議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至少再延長10年。全國政協委員、政協全國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桑結加呼吁國家盡快制定出臺《西部開發促進法》,以立法形式明確支持西部開發的職責范圍和任務,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
但是更被關注的是怎么培育西部自身的造血功能,其中優化布局、扶持特色優勢產業被認為是重要的一點。“西部地區地大物博,區域之間差異較大,應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對西部不同類型區域,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支持政策。”全國政協委員、寧夏政協主席項宗西建議。“在西部地區的發展中,優化產業布局很重要,這些產業不僅匯聚了大批人才、支撐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西部地區的城市、基礎設施等加快建設。” 張作理說。
據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原副主任王金祥在兩會期間透露,在今后10年的西部大開發中,西部地區將新建若干個特色產業經濟區,圍繞農牧業、礦產業等實施產業集群。
西部中小企業發展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全國政協委員、寧夏政協副主席馬國權說,與沿海經濟發達的省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寧夏中小企業在發展層次、企業規模、管理機制、產品檔次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
美麗與發展并行
西部地區發展要堅持保護開發并舉,先保護后開發,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興安盟盟長郭健說:“要繼續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基本前提。” 這一點成為代表委員的共識。“西部地區要發展,但不能盲目發展,必須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舉,實現美麗和發展的雙贏。”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市長王中和說。
對于生態保護,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王玉虎說,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任務重、難度大、問題多,需要長期治理和投入,亟待建立健全國家生態補償機制。
而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谷里鄉鄉長孟玉珍也提出,對資源輸出地給與資源補償、生態補償,充分照顧到當地群眾利益,在資源富集地發展產業鏈,不能承接轉移高能耗的項目。
項宗西說,長期以來,西部為東部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卻付出了環境污染的高代價。應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盡快建立可持續發展基金,專項用于礦區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修復。同時,在專項轉移支付中加大對生態補償試驗區生態保護建設的補償力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