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凌晨,黑龍江省鐵力市呼蘭河大橋發生垮塌事故,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4人受傷。鐵力市相關部門對這起事故的初步判定是:超重車輛壓垮了大橋。建于1973年的呼蘭河大橋不堪60噸的重負,最終轟然坍塌。
在關注事故最終鑒定結果的同時,我們更關心的是:在我們周圍,還有多少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標準嚴重滯后的公路、大橋?這些在建設過程中沒有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可依的建筑,今后該如何走上規范化軌道?在各地掀起的公路村村通建設熱潮中,修建了多少荷載等級過低的縣、鄉、村級道路、橋梁?
據鐵力市市長張泱介紹,根據現場判斷,是一輛拉鋼材的超重掛車壓塌了呼蘭河大橋。從車型和額定載重量來看,這輛卡車在出事時載重約60噸。垮塌的大橋建于1973年,承受不了這個重量。
30多年前,對鐵力這樣一個縣級市來說,似乎確實沒必要建造荷載60噸的大橋。
這種情況在我國并不少見。
2007年,成都市道路橋梁管理部門對該市所有的橋梁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檢查結果令人心驚:成都市90%的橋梁存在荷載隱患!
橋梁專家覃承英告訴記者,這些存在荷載隱患的橋90%建于1998年以前。這些橋梁的設計荷載是按原建設部頒布的《城市橋梁荷載設計規范》確定的,荷載等級比現行標準低。
“中國的發展速度太快了!”覃承英感慨道。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橋梁荷載標準面臨巨大挑戰。“當年連10噸的車都很少見,哪想得到現在50多噸的車隨時會從橋上經過。”覃承英說。1998年,原建設部公布了新的橋梁荷載規范。新規范將橋梁設計荷載標準提高到4噸/平方米。按照過去的國家標準,橋梁設計荷載標準為2噸/平方米,只有現在的一半。
“讓當年建的橋在今天‘服役’,好比讓一個只能背50斤的人背100斤的重物。”覃承英說。相比之下,一些建于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橋,還有一些縣、鄉、村級橋,荷載能力更堪憂。
不單是橋梁,一些道路也存在荷載隱患。
2007年,合肥市審計局在對該市2003年至2006年期間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情況進行審計調查時發現,農村公路普遍存在設計標準偏低的問題。公路村村通工程的技術標準普遍較低,已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
要想富,先修路。近幾年,我國掀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很多省、直轄市率先實施了公路村村通計劃。與此同時,在很多地區,經常能看到被壓得“皮開肉綻”的鄉村公路。出現這種情況,車輛超載固然是一個原因,但道路自身荷載能力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如果我們不在道路、橋梁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建設標準,如果管理部門不及時調整滯后的荷載標準,那么30年后,是否會出現更多的“呼蘭河大橋”呢?
我們不能保證橋梁、道路沒有荷載隱患,但可以保證不讓荷載隱患演變成事故。專家建議,為了避免橋梁坍塌,應派專職巡查人員隨時檢查橋梁的安全性,并派橋梁工程師對“大齡”橋梁進行專業檢測。橋梁有裂縫的地方,管理部門要及時處理。此外,要借助專業儀器,由專業人才對橋梁結構安全性進行測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