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的裝備制造業一天比一天進步,正在進入最好的發展階段”。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五年來,在遼寧裝備制造業領域,一個個“首創”、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消息不絕于耳,新產品問世更是捷報頻傳。
沈陽黎明航發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GE航空簽訂合作生產CF34-A發動機框架協議,為我國自主研發的ARJ21-700新支線飛機提供“心臟”。這是國際民機動力首次實現中國制造;沈變集團為云南-廣東±8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提供4臺高端換流變、7臺低端換流變和9臺干式平波電抗器,合同額5.62億元,這是填補世界輸變電領域空白的前沿產品;瓦軸集團研發了風力發電用特大型轉盤軸承、特大型精密機床軸承、三峽水利工程閘門用軸承等,徹底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渤海船舶重工開始為寶鋼生產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新型環保煉鐵設備,為國內首創。
遼寧一大批制造企業完成了搬遷改造,擁有了國內一流甚至國際一流的廠房設備;從“神六”項目到三峽工程,從南水北調到西電東輸,從數控機床到石化通用裝備,從輸變電設備到交通運輸裝備,到處都有遼寧裝備制造業提供的裝備,只要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急需的裝備,遼寧都能提供。老工業基地企業改造的思路和方式徹底被改變,原有的工作慣性也被突破。裝備制造業實現發展速度與效益同步
2004年,對老工業基地遼寧而言意義非凡,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開局之年,這一年遼沈人有太多的回憶。歷史悠久、在銑削和鏜削技術領域世界領先的德國茲默曼有限公司歸入大連機床集團麾下,此舉在世界引起震動。至此,大連機床這艘“中國機床航母”已擁有三家海外公司。而最大的利好消息則是三家海外公司的效益都很可觀,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典范。
對于中國制造海外揚威,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教授這樣評價,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強勁勢頭表明,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之中,中國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中國對人類貢獻的時代已經來臨。
僅僅是東北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的上半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76.9億元,同期增長21.8%;實現利稅總額37.9億元,同期增加4.0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8.84億元,同比增加2.58億元。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6.6%,增長24.5%,拉動全省工業增長5.2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1%。
按照全省產業布局的總體構想,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構架變得更加清晰和充實,多年積累的發展底蘊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來釋放和延伸。
全省裝備產業兩大支點之一的沈陽市通過大規模的結構調整、戰略重組和搬遷改造,東部汽車、西部裝備制造的新型發展格局已經形成。沈陽經濟區在產業空間布局、區域分工和資源配置等方面正在形成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另一大支點大連市圍繞大型裝備制造業、大件下海和海洋工程等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兩區一帶”臨港臨海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區。
隨著“沈西工業走廊”的建設,沈陽市吸引了更多的裝備制造業重量級企業和項目向這里集聚,在大型輸變電設備、石化裝備、數控機床、大型硬巖掘進設備、盾構機等領域的優勢不斷增強。沈陽機床集團的產值數控化率提高到52%。大連市以先進裝備制造業和出口加工業為重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大型起重運輸和工程機械、大型冶金石化設備和海洋工程等產業優勢更加突出,汽車配套、數控機床及功能部件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經過大規模的重組與改造,全省形成了一批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集團,企業核心競爭力與活力普遍增強。沈陽機床通過海外并購、國內重組和整體搬遷改造,成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化數控機床和大型成套裝備生產制造基地。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經過重組成為我國最大的船舶制造企業,實現了產品系列化和批量化生產。
到2006年,裝備制造業取代石化工業成為遼寧省第一支柱產業。最令人欣喜的是發生在產業深處帶有根本性的變化,目前的遼寧裝備制造業,已經探索出符合國情的開放式技術創新模式,實現了規模與效益的同步增長。
“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績效研究”是國內首個評價老工業基地振興績效的研究報告。結果表明:2004-2006年,遼寧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36.9%、27.1%和33%。2003-2006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利稅總額分別是99.99億元、117.8億元、151.53億元和163.8億元。2004-2006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利稅增長比率為17.8%、28.6%和8.1%。這說明,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增長與其對稅收的貢獻率趨勢基本一致。無論是振興三年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實際業績還是預測數據都表明裝備制造業的貢獻是巨大的,也是穩定的。這證實了遼寧省制定的振興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制度是成功的,振興政策的公共效果在經濟指標上精確顯示。
全國惟一IC裝備產業集群領先東北
集成電路(IC)產業作為高科技的制高點,被稱為裝備制造業的“珠穆朗瑪峰”。沈陽瞄準國際IC產業及其裝備產業向中國轉移的發展契機,在全國率先提出發展IC裝備產業的“十一五”規劃,并于2004年在沈陽渾南新區率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IC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標定位是將園區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IC裝備專業(孵化)園區。
作為目前全國唯一的IC裝備專業的孵化器,沈陽IC裝備產業(孵化)園千方百計為IC裝備企業的孵化、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體系和技術支撐,現已建立了包括市場開發和公共技術研發兩大中心和零部件公共檢測、公共潔凈環境裝配以及零部件加工三大平臺,為集群內企業提供公共技術服務,解決企業成長、發展共性問題。
以研發、設計、生產先進的自動化電子裝備為主的沈陽友聯電子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僅四年的高新技術企業,現已成功研發、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3項專利技術的智能IC卡數據寫入全自動化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整機性能、技術先進性可與國外最先進的同類產品相媲美,公司推出的系列產品已占領國內市場,去年成功銷往海外。
國內第一個將國產設備推入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的設備供應商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勻膠/顯影設備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開發出4個系列的勻膠/顯影產品,適合8英寸、0.25微米工藝的不同規模的制程需要,已被中芯國際等國內知名的大型芯片代工企業采用,公司推出的國內首臺12英寸BUMPING工藝專用的勻膠/顯影設備,實現了國產12英寸設備零的突破,并已實現商品化。目前,沈陽IC裝備產業基地聚集了中科儀、新松公司、博微公司等涵蓋IC裝備制造產業鏈上多數環節的IC裝備制造廠商30多家,還云集了一大批國際知名的IC裝備制造企業。
已有近30年創業史的美國FORTREND公司是世界上諸多知名半導體芯片制造商的自動化設備供應商,能為國際、國內IC裝備整機廠商及IC生產線提供高科技SMIF系列產品和服務。2006年,該公司在沈陽IC裝備產業園設立分公司,分公司成立僅一年就完成美國NEC公司定單3000萬元人民幣,產品全部出口到美國。世界知名的日本東京計裝株式會社等已落戶園區。
目前,沈陽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從最初的2家整機骨干企業,已形成從零部件加工、子系統研制到單元和整機制造的全面發展格局,IC裝備產業集群已經初步形成。去年,沈陽IC裝備產業基地被國家認定為全國50家中小企業技術服務項目試點產業集群之一,是全國惟一的IC裝備產業集群試點,確立了沈陽IC產業在東北地區的領先地位。創建數控技術自主創新的基地
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和數控裝備的“大腦”,并成為決定其性能、可靠性、價格的關鍵因素。長期以來,我國高性能數控系統的80%及大量的加工中心、五軸數控機床等高精尖數控裝備依賴進口,已成為影響國防工業產業安全,進而影響國家安全的關鍵要素,因此“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裝置不僅是商業問題,也是關系到國家利益的問題”。在振興裝備制造業的16個關鍵領域中,每個領域的振興都需要大批先進的數控機床和數控裝備。
針對目前產業發展形勢的需求,在遼寧省和沈陽市政府的推動下,通過整合中科院沈陽計算所、高檔數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沈陽機床集團等各方面社會優勢資源,組建了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高精公司)。憑借沈陽計算所的技術優勢,沈陽機床集團的市場資源以及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高精公司的成立為沈陽的數控產業發展搭建了一個全新的平臺,成為沈陽數控技術創新基地。
針對國外高性能數控已普遍采用現場總線,而現有的總線技術多為國外大企業所壟斷的現狀,公司通過科技攻關,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中國特色的SSB同步串行總線,并已在相關企業得到成功應用。針對近年來市場對全機能數控車床的大量需求,公司開發了面向全機能數控車床的數控系統GJ20T,完成了與沈陽機床集團生產的數控車床的配套工作,形成了以高性能為特色,覆蓋高、中、低檔的6大系列19個型號的產品。
目前,高精公司在高性能數控系統的自主創新方面已取得關鍵技術突破。其中“藍天數控”技術在多軸聯動、多過程控制、復合加工和高速高精控制等高檔數控系統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以高檔數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依托,已建立從研發、測試到工程化驗的高性能數控系統自主創新平臺,為國產高性能數控系統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