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振興項目”和以往項目最大的不同,是國家要求項目選擇要與企業改制結合起來,項目申報的同時,企業改制的方案也要一起上報。同時原則上要國家引導,企業作為投資主體;選擇一些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等領域的項目;同時要能增加就業和促進企業進步。
上不上新項目,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一個敏感的話題。其中,是用一定規模的增量啟動存量的改制,還是重蹈以往的“項目怪圈”,最為引人注目。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終于敲定“振興東北”的首批百個項目,總投資額610億元,而且絕大部分項目將享受國家的貸款貼息優惠政策。“振興東北”最終還是從項目入手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中央企業全國布局對接振興東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劉世錦認為:“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上一批新項目是必要和可能的。沒有一定規模的增量,存量的改制和改組往往難以推動。”
記者從東三省發展計劃委員會求證,從項目的分配來看,重工業基礎最為優越的遼寧省獲批的項目最多,有52項,總投資額突破440多億元,占全部投資的72.5%;黑龍江省37項;吉林省11項。
項目的選擇基本圈定在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項目范圍內。這也是中央對東北產業發展的定位,預示了東北今后的發展方向。如黑龍江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工業經濟發展處處長喬培告知記者:“黑龍江的37個項目主要集中于5個領域: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農產品深加工業、醫藥工業和冶金工業。”
一些民企,如大連亞明汽車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投資額幾千萬元的小項目也獲得了批準。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大連市,以17個項目排在東北各城市之首。包括大連石化公司的“加工進口含硫原油技改項目”以及大連造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和大連新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的項目等。沈陽市獲批的項目有9個,總投資額不過10個多億,而大連石化的一個項目就達到了90多個億。
沈陽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工業經濟發展處副處長王慶解釋,這主要是因為大連有許多中央直屬企業,并集中于資金占用量大的石化、造船等領域,而沈陽的中央直屬企業主要在機械制造等領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副部長呂薇分析,從項目的選擇上看,事實上是把中央企業的全國布局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結合起來了。一些醞釀很久、也符合國家產業發展需求的項目,如造船、石化、鋼鐵等重要領域的項目放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
振興東北的項目涉及的重點企業多是中央直屬企業。如大連石化是中石油集團在大連的分公司,大連造船重工和大連新船重工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所屬的骨干企業。此外還有鞍山鋼鐵等。
大連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工業經濟發展處副處長潘接告知記者,大連市一直在與中石油等探討合作方式。
大連石化因為地理位置重要、經濟效益好,一直是中石油優先發展的煉化企業。而大連市長夏德仁在與市石化行業廠長經理座談會上也曾表示,政府希望通過大力發展石化產業來拉動大連的GDP增長。對石化產業的支持力度肯定會比原來更大。
潘接表示,大連是中國兩大造船基地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大連的造船廠是中國造船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有要在10幾年后形成世界造船大國的目標,造船的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也是國家著力推進的領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北方公司的主體在大連,發展目標與大連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一致。
在大連市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總體思路中,對船舶工業明確提出要以發展大型油輪、第五代集裝箱船、海上鉆井平臺等高端產品為重點,加速造船配套工業園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造船業基地。
所以大連有關造船基地裝備和其他配套產業的項目更易獲得批準。
增量能否發揮杠桿作用
目前,“振興東北”的首批百個項目大部分還未開始上馬,項目“輸血”能給東北經濟的發展帶來多大改觀還未可知。
此前,對東北是否應上大批新項目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建國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在全國新建、改建了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有57個落戶在東北三省。這些項目對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目前也因歷史原因背負了不良貸款的包袱。
呂薇認為,無論在東北還是其他地域,項目是否有前景,關鍵看項目的來源是市場選擇還是地方政府要來的,項目主體是不是市場競爭主體。如果根據市場競爭需求選擇項目,企業一般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過去由政府運作而非通過市場選擇的項目,往往造成“項目建成之日就是停產之時”,繼而是企業巨虧,職工下崗。在東北,能舉出許多這樣令人扼腕的案例。如吉林省的“一號工程”“大液晶項目”,投資30億元,建成后才發現市場需求不足,企業陷入困境;吉化公司的阿爾法-高碳醇項目,也是投資數十億元,剛開始運轉就行將就木;還有被譽為我國輪胎行業搖籃的黑龍江省樺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子午胎項目”,建成后成了每年吞噬成百上千萬元資金的技改黑洞。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羅仲偉認為:“僅靠一定的增量,能使企業暫時擺脫債務負擔,但如不解決根本的機制問題,當‘再投入’效益發揮完畢后,企業又會重陷以前的困境中去。增量能否起到杠桿的作用,企業轉變機制是根本。”
可見,項目成敗的關鍵還要看市場前景和企業的機制。
黑龍江省計委的喬培表示,過去的確有些項目失敗了,所以這次項目選擇非常嚴格,對每個行業的規劃作得很詳細。資金來源力求多渠道,除了銀行支持外,更要企業自力更生和尋求投資主體多元化。
比較“振興項目”和以往項目最大的不同,是國家要求項目選擇要與企業改制結合起來,項目申報的同時,企業改制的方案也要一起上報。同時原則上要國家引導,企業作為投資主體;選擇一些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等領域的項目;同時要能增加就業和促進企業進步。
劉世錦建議:“新項目不僅要成為經濟上的新增長點,同時要成為新體制和新機制的增長點。新項目要靠新的投資者,既保證東北地區的新投資者,更要重視東北地區以外,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新投資者,重視境外的新投資者。”
據國研中心調查,東南沿海地區部分頗具實力的民營企業對投資裝備產業和基礎產業積極性較高,東北地區的一些民營企業也有同樣意愿,但受到現行審批制度的制約。審批制度的改革,將有助于這種積極性的釋放。
劉世錦認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原則上不投向競爭性領域的新項目。新項目要有新體制,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多元化產權結構和有效率的內部治理結構。如果繼續用老辦法建新項目,很可能重蹈覆轍,搞出一些新的包袱。總之,就是‘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和‘改善環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