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寒冬,外貿數據雙降,然而大宗商品原材料進口量卻在迅猛增長,尤其鐵礦石、銅、大豆等商品的進口量接連創出新高。在這背后,許多問題值得關注,比如大宗商品進口暴增是短期套利還是有效需求,制造業開工不足會否引起消化不良?
國際商品全面倒灌
海關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原油進口1634萬噸,為12個月來新高;煤炭進口572萬噸,為歷史紀錄最高水平,一季度煤炭凈進口則達622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近5倍;3月份,中國鐵礦石進口5210萬噸,銅進口37.49萬噸,也都創下歷史新高。
在鋼鐵、電解鋁等嚴重過剩領域,國際商品則形成了全面倒逼之勢。3月份,中國鋼材進口127萬噸,未鍛造鋁及鋁材進口14.7萬噸,雙雙呈現爆炸式增長,同期出口卻在快速下降,照此發展,我國將在數月內成為鋼材及電解鋁的凈進口國。
不僅如此,農產品(行情論壇)方面,根據商務部大宗農產品進口報告系統監測,預計4月份大豆、油菜籽進口將超過380萬噸、27萬噸,同比增長超過60%、1.8倍,均接近歷史高位。前四個月累計進口約1400萬噸、90萬噸,增長近40%、1.2倍,創歷史最高進口量。商務部發出預警,提醒進口企業需適度調整進口節奏,避免過量進口造成損失。國際市場則驚呼,中國買家似乎在大肆抄底商品。
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總體進出口數據卻連續五個月下滑,3月份,中國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下降17.1%,進口額下降25.1%。
搬磚頭還是有效需求?
為此,記者向相關行業了解目前大宗商品進口暴增的情況,并大至總結出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及大宗商品收儲,使國內商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套利交易有利可圖,催生出了大量的進口需求。
上海福山路一家金屬進出口貿易公司業務經理告訴記者:“現在國內價格高,利用期貨市場鎖定兩頭價格基本上沒什么風險。”據介紹,該公司今年增加了很多銅、鉛、鋅的進口量,包括金屬和礦石,主要銷給國內其他貿易商和終端消費企業,其中銅需求最大,銅桿廠和電線電纜廠都要貨,但鉛由于電池銷量不是很好,很難直接找到買家,不過也可以轉給其他貿易商。“至于他們把貨又賣給誰,就不是很清楚了。”
上述進出口公司對接了國內許多大大小小的貿易商,有的甚至只有一間辦公室、三個業務員和兩部電話,近幾個月來國內外商品巨大價差,給他們帶來了“無限商機”。
“很多貿易商就是以‘搬磚頭’為主,有30、40元利潤就可以做。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被進口鋁錠占據。”上海有色金屬網蔣寧表示。他說,目前市場環境下,貿易商不太敢囤貨,都是一些短期行為,只看價差,不太注重基本面和價格趨勢。
其次,匯率變動也是導致進口激增的關鍵因素。由于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維持相對穩定,而兌非美元貨幣則出現大幅升值。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等資源國商品大批涌入。比如就有貿易商介紹,現在市場出現了很多以前從未見過的中東和俄羅斯品牌的塑料。
此外,票據融資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了解,由于之前票據貼現利率倒掛,企業通過對大宗商品倉單質押,或企業間銷售,向銀行申請開出承兌匯票貼現,如此循環操作。既可以賺取商品進口價差部分,又賺取商品價格上漲部分,還可以用低廉獲取的資金在金融市場上牟利。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倉單被鎖定,商品庫存大幅增加。
記者了解到,今年新增的票據融資在大宗原材料物資生產和批發地的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尤其活躍。例如工行滄州分行一季度即辦理票據貼現13億元,工行濰坊分行1-2月的票據貼現量就高達30.78億元。
在5月6日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第一季度)》中,央行認為:票據資金主要投向實體經濟中貿易相對活躍的制造業、批發零售業等下游企業,在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困難以及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民幣走勢困局
從戰略角度出發,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用于購買大宗商品無疑是正確選擇,但大量進口后是否會引起消化不良,也值得警惕。
今年4月份,全國發電量2747.63億千瓦時,同比減少3.55%,這一降幅較3月同比降幅0.7%大幅增加。
分析人士表示,制造業開工率仍然不高,說明大宗商品原料進來后,并沒有被充分消費,企業生產的東西賣不掉。如果狀況持續,大量原料庫存將形成擠出效應,既占用流通和消費企業大量資金,又對國內上游資源型行業造成壓力。
為此,業內傳言國家可能將提高鋅錠和鋁錠進口關稅至5%。同樣,兩個月之前頒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也提及,要實施公平貿易政策,研究國產鋼材和進口鋼材公平稅負政策。
但在當前我國經濟格局之下,消化商品庫存壓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徑還是增加出口。一段時期以來,我國接連調高服裝紡織、鋼鐵、塑料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可相對于人民幣匯率兌非美元貨幣20%以上的升值幅度來說,力度仍顯不足。
“放寬匯率政策,讓人民幣適當貶值,對于中國工業企業加速恢復會有好處。”鑫國聯期貨研究部負責人朱鳴元表示。
本周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8201,再度改寫近七個月來的高點。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