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CPI的持續高位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得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上漲,而大量低價勞動力的存在曾是緊固件“中國制造”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在今天當勞動力不再等同于低價的時候,“中國制造”顯然迎來了自己“成長的煩惱”。
一家寧波的緊固件企業老總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現在工廠除了給員工工資外,還要交養老保險金、工傷保險等,平均每人每月300多元,一個600人的企業,一年光這筆費用高達近20萬元,而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這筆費用基本上省下來了。
其實,除了《勞動力合同法》的實施,使得員工福利支出變大外,勞動力工資水平的上升,也是“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讓眾多企業前所未有地予以重視的重要原因。緊固件制造是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最為典型,以上海為例,去年工人最低工資標準為840元/月,而到了今年四月份則提高到960元/月。工資大幅度上升,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業內人士擔心,如果勞動力成本上升30%-50%,中國緊固件企業還有多少能夠挺過去?
3年前,溫州緊固件行業協會在成立前,對整個行業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是全行業共有3000多家企業,年總產值超過100億元,而近期對行業內企業進行調查時發現整個行業只有2000余家,企業數下降之快,讓整個行業感到吃驚。
這期間的原因,除了人民幣匯率變化,原材料上漲幅度過快,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企業支付工人的薪水和福利得到提高。對于緊固件“中國制造”來說,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勞動力”都不再可以簡約為此前的“低價”二字。習慣了多年“低價勞動力”思維的中國制造,顯然遇到了自己的勞動力困局。
對于嚴重依賴于勞動力成本的緊固件企業來說,目前最為急切的問題則是,能否將此前那種粗放式的勞動力管理轉型為精細化的管理,從而將勞動力轉化為競爭力。
中國緊固件企業面臨著和跨國緊固件公司全面競爭的考驗,而這種競爭,除了大家通常所關注的如營銷、品牌、產品、技術等方面之外,勞動力的管理也需要具有先進思維。
在國內緊固件10強至20強中的企業中,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越是保持市場領先優勢的企業,它們對勞動力管理方面的關注程度就越高,員工的流失率也控制在3%-5%之內。
其實,作為生產過程中最為活躍,也最具能動性的要素,企業管理層非常需要結合新時代特點,加強對勞動力的使用和管理,重視審視勞資雙方需求以獲得高效勞動力工作體系。對于緊固件企業而言怎樣將勞動力轉變為競爭力,將是“中國制造”能否保持緊固件大國和走向緊固件生產強國的關鍵。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