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規模和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得益于對外開放、全球制造業結構轉移、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制造業在過去十年間取得了驚人的生產能力,在某些領域里的技術水平也開始比肩日、韓。
不過,中國制造業取得的炫目成就并不能掩蓋其與世界一流制造業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且不說中國制造的某些產品在質量和安全方面尚有待改進和提高,就中國制造業的整體來看,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仍然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主要充當以下兩種配角:一種是發展來料加工型的制造業。第二種是原材料的采購和零部件的制造實行本土化為主,跨國公司控制著研發和市場銷售網絡,中國企業仍然充當著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
所以,盡管今日中國已被不少西方人戴上“世界工廠”的高帽,但在后工業化時代,這頂桂冠其實并沒有多少含金量,更多的是意味著“轉包大國”、“加工大國”??唇袢战鹱炙蔚氖澜绶止んw系,位于塔尖的自然是美國,其在制定和修改世界經濟規則中居主導地位;歐盟中的發達國家和日本等國,雖然可參與制定和修改世界經濟規則,但有時也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至于中國,盡管未來發展難以限量,但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情勢下一般只能被動接受既有的世界經濟規則。
經濟發展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不可能有經濟大國和強國。但是,特別值得我們憂慮的是,中國制造業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將處于國際分工的中低層,中國制造企業整體技術力量還很薄弱,企業經濟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已經入選世界500強的少數制造企業主要是從規模上達到了世界級企業的標準,若以品牌、技術、管理、盈利水平等綜合指標來衡量則與世界級跨國公司尚有巨大差距。
而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更是中國制造企業的最大軟肋。目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現狀是: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對外技術依賴較深,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靠進口。在產業領域的核心專利上,中國基本上受制于人;在一些關鍵技術,尤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裝備制造業,如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中國大多依賴進口;在近年來發展迅速的集成電路行業,國內企業的普遍特征是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廠商。
值得警惕的是,發達國家正在采取各種措施試圖控制中國制造業。其中以中國為目的地的跨國投資最為隱蔽,也最為危險。長期以來,盡管跨國公司的大量涌入為中國帶來了較為先進的技術與管理,促進了就業與稅收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土企業,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另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在從汽車到微電子再到感光以及制藥等諸多制造業領域已經或正在喪失主導權,而且正在失去對其他領域的主導權。如果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一直邊緣化,所謂的中國在未來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的圖景其實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