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印發《2013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指出2013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江蘇省、山東省開展自行發債試點。這是自2011年地方政府放開上海、浙江、廣東、深圳四個省市自行發債的閘口之后,再次擴大自行發債試點省市范圍,江蘇和山東也納入到放開試點。
市政債發行是大勢所趨
市政債券在發達國家早已成為地方政府建設基礎設施以及實現某些政策目標的重要融資工具。近年來,我國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但仍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資金需求。在推進城市化與控制政府負債風險的雙重壓力下,建立和發展符合國情的市政債券市場將是大勢所趨,并以此為契機規范市政建設投融資體制,完善地方政府負債模式,徹底打通地方政府融資的瓶頸。
我國市政債閘口開放工作于2011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四省市試點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起邁出第一步,隨著近期江蘇、山東加入試點行列,這項工作再次向前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從財政轉貸、到財政代發,再到地方自行發債以及現在的自行發債擴容,這是個好事。未來,自行發債也應該全面鋪開。”據悉,自2011年第四季度財政部允許四地率先試點自行發債開始,發債力度逐年上升,2011年、2012年地方自行發債規模分別為229億元和289億元人民幣,今年發債額度擴大到700億元。業內人士表示,地方政府自行發債是一個新的機制,其發展方向是逐漸置換和替代那種不夠規范的地方融資平臺的隱性負債。
促進融資“陽光化” 緩解地方政府資金壓力
市政債的放開,地方政府的權責界定將更加清楚,融資風險也暴露在陽光下,能夠將更多長期資金吸收到基建投資中來,是地方融資的“陽光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曾指出,“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是中央推進地方政府陽光財政、陽光融資的措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和進步,能夠化解和封堵地方債務風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傅濤也表示,“在公開透明、地方人大監督、適當考慮地方財政的情況下,發行市政債,將有利于緩解地方政府資金壓力,并成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一條重要途徑”。他指出,市政債的放開使地方政府站到了臺前,實現了事權和財權的統一,順理成章地成為發債主體,更有利于政府去實現自己的管理責任,是地方財稅制度的改革?!耙原h境產業為例,以前環境領域采取的中央轉移支付或財政補貼的方式,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屬于拿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地方政府可發行市政債后,將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從理論上,辦事應該更有效率”,傅濤介紹說。與此同時,發展市政債券,能夠促使地方政府隱形負債顯性化,增加地方政府財政實際狀況的透明度,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
改善投融資結構 環保產業再受益
地方政府以發行市政債券作為融資主渠道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傅濤指出,市政債券能夠有效地動員社會資金,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需求,繼而促進地方社會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會被激發,之前,因為資金短缺造成的項目停滯,也會重新被考慮。
同時,地方政府發債試點改善了投融資結構,能夠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分配機制,為市場資金進入打開入口,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社會投資增長機制,運用多種融資手段,包括表外融資、項目融資、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金融租賃等融資形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資金來源多渠道、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型投融資體制,提升融資平臺公司的直接融資能力。
對環境產業來說,市政債能夠化解國債在環保產業使用中伴隨的低效、浪費、難以提供穩定合理的投資渠道等問題,進而增大環保產業投資規模,項目也會隨之增多,這對于身處其中的環保企業來說,將會看到更多的機會。
傅濤指出,環保產業發展應該清晰地認識市政債放開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充足的資金將促使政府投入到環保項目建設中去,造成國進民退。就此而言,重資產、投資型的大型環保企業不一定受益,但利好于技術服務型企業以及工程、設備公司。前者可以通過PPP模式與政府部門合作,后者在運行過程中要協調好政策性資金和市場化運作的關系。傅濤建議,發債政府應該通過采購服務,將投資與運營分離,讓更專業的企業去做更專業的事情,政府負責投資和運行監督。
雖然市政債試點工作又向前推進一步,為市政債的探索開辟了良好的開端,但今后的發展仍需嚴格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市場化的要求進行后續改革。傅濤指出,發展市政債券不能一哄而上,而應先選擇經濟狀況較好的大中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試點,再總結經驗,逐步推廣,既可降低改革成本,又可避免金融動蕩。同時,地方政府需建立相應的地方財政公開制度,堅持市政債募集及使用公開化原則,保證投資者能夠獲得與償債相關的信息,并做好全程的監督。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