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產業發展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建設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規劃為威海產業的加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企業自身存在的技術管理水平低、創新能力不足等等諸多問題,影響了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區域間經濟競爭逐漸白熱化,使企業生存發展的客觀環境越來越嚴峻,企業承受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面對嚴峻的競爭環境,威海的產業應如何迎接挑戰、突出重圍?近日,我們策劃了“威海產業如何突圍系列報道”,派出記者分別對我市的傳統支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旅游及商貿流通業進行深入地采訪,將威海的產業置于經濟全球化的坐標系中予以透視和掃描,對其現狀和未來遠景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我市的企業有所啟發。
擁有三角輪胎、成山輪胎、青島華青、黃河輪胎等國有大中型輪胎企業的膠東半島,目前毫無疑問是國內最大的輪胎生產基地。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威海橡膠加工工業剛剛萌芽。那時的人們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80年之后,在這塊土地上會崛起兩個世界矚目的輪胎業巨頭。
“三角”和“成山”,中國輪胎行業僅有的兩個“中國馳名商標”,并肩綻放在威海大地,共同打造“東方輪胎城”的夢想。
大背景:輪胎工業迎來“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是個極具誘惑力的詞語。輪胎業的黃金時代,是伴隨著中國人的“汽車夢”迤邐而來。
相關資料表明,隨著我國汽車工業和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國際汽車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以及拖拉機制造業紛紛看好中國市場,爭相將制造基地移師我國,為國內輪胎工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2002年,是我國迎接入世挑戰的第一年,徘徊中的中國輪胎工業迎來了“幸福時光”,據中國輪胎協會統計:去年國內企業子午胎銷售增長近50%,預計至2005年仍將保持近30%的年增長率。
業內人士樂觀地告訴記者:未來5年,我國輪胎工業將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三角和成山兩大集團,無疑是“黃金時代”的領跑者。記者注意到,在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對2002年全國50家輪胎企業統計的數據中,進入銷售收入前10名的企業,處在第一位的是安徽佳通,成山輪胎和三角輪胎分列二、三位。而實現利潤總額前10名的企業,“三角”和“成山”則分列第三、第四位。
誰都明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無論是國有、民營還是外資控股企業,目前都在加快發展市場搶手的子午胎,東營市廣饒縣竟出現6家民營輪胎企業同時上馬全鋼子午胎的現象。業內人士指出,發達國家全鋼子午胎占子午胎總量的比例一般在18%~20%,而按我國目前全鋼子午胎發展現狀,到2005年這一比例將超過30%。更為激烈甚至“慘烈”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從這個角度來講,“幸福時光”或許是“艱難歲月”的前奏。
大競爭:全球輪胎巨頭“逐鹿中原”
中國市場的“異軍突起”,使世界輪胎工業巨頭趨之若鶩。截至目前,世界十大輪胎公司除德國大陸公司外,已全部進入我國投資設廠,中國輪胎生產領域成為群雄角逐之地。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市場上輪胎生產企業可以分為三大方陣。第一方陣是世界輪胎前三強米其林、固特異和普利司通在中國的獨資和合資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加上先進的技術,這三家在國內轎車、輕卡子午胎的市場,以及高檔、高速度級子午胎市場中占據統治地位。第二方陣是韓國的韓泰和錦湖、印度尼西亞的佳通等在中國的幾家合資和獨資企業。這幾家企業在技術中檔的轎車、輕卡子午胎市場水平較為接近,占領著較大的市場份額。第三方陣是原國家重點企業和遍布各地的中小企業。“成山”和“三角”無疑是這一方陣的領軍企業。
入世后,中國輪胎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放,而市場潛力的逐步釋放也使各輪胎巨頭加快了開疆拓土的步伐。日前在米其林新產品上市會上,其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祖杰雄心勃勃地宣布:2003年米其林在中國的產量將增加4倍以上。米其林還有意把上海工廠發展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樣板工廠。固特異、普利司通也是緊追不放。固特異已經增資1.2億美元對大連工廠進行擴建,年產能力預計將從200萬條擴大到525萬條;普利司通也將增資10億日元對天津工廠進行擴建,預計年產能力也會超過500萬條。與此同時,錦湖和韓泰也取得“二期”開工證,杭州橡膠和日本橫濱的合資已塵埃落定,日本住友也在常熟獨資建立了新工廠。
跨國巨頭的大量涌入,對國有輪胎企業產生了沖擊。在原國家定點的輪胎企業中,已有1/3以上的強勢企業被外商合資、控股。目前,外資及控股企業的輪胎產量已超過全國輪胎總產量的一半,子午胎更占全國產量60%以上,國有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處于被蠶食之中。
大突圍:“三角”“成山”秣馬厲兵
“外困內憂”,國產輪胎企業注定要負重前行。
5月14日,三角集團老總丁玉華在建設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座談會上指出,目前有兩種傾向必須重視:一是國內盲目發展傾向加重,尤其是全鋼子午胎;二是外資企業壟斷中國輪胎市場勢頭已形成。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已經形成的子午胎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盡快把企業做強做大。
采訪中,成山和三角兩大集團的有關負責人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輪胎制造基地的國際化背景下,如果沒有創新的、超常規的發展思路和方法,勢必在殘酷的競爭中落伍。
創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回首走過的歷程,三角和成山集團作為傳統的國有企業,之所以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的快速發展,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改革和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源”和“助推器”,在戰略、制度、經營、管理、科技、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創新,使傳統的國有企業走向了現代企業制度支撐的規范化企業集團道路。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斜交胎仍占據著國內市場主導地位的背景下,兩大集團果斷地把發展重點轉向子午胎,以戰略上的創新贏得了發展的先機。
技術是橫亙在我國輪胎業面前的一道難題。不少人認為,在當前強大的國際資本和國際品牌的重壓下,中國已失去了創造世界名牌的機會。丁玉華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企業為啥沒信心?根源在于沒有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十年前,子午線輪胎還只有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能生產。現在‘三角’10天就能推出一個新產品。竅門何在?就是‘配鑰匙’。打開一扇門,需要一把鑰匙,最快的辦法是買鑰匙。但每次都買鑰匙不但成本高,而且永遠跟在賣主的后面。最高明的辦法就是學會自己‘配鑰匙’。比如我們引進意大利全鋼子午線輪胎生產技術,從拿到圖紙資料時起,就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消化吸收,通過工作站模擬制造、仿真分析。經過無數次驗證和探索,‘三角’創立了一套輪胎實體整合設計理論。這套理論成了‘萬能鑰匙’,有了自主技術,我們還怕啥?”為持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角集團成立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設立了輪胎行業首家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時,與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長期的技術協作關系。目前,三角集團已累計有自主開發的3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
成山集團不甘落后。2002年12月19日,由成山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共同開發研制的“高性能驅動型無內胎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和“高通過性輕型載重子午胎”等11種代表規格產品,通過國家技術鑒定。經國家橡膠輪胎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已經達到或超過國外大公司同類產品,產品總體設計和綜合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有識人士指出,在所有的創新當中,體制創新是關鍵。入世之后,國內輪胎企業都在加快體制改革。一是上市,繼上海輪胎、樺林、貴州三家上市公司后,2002年青島黃海集團也已上市。二是一些中小型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壓力,或轉制為民營股份制,或民營承包或托管經營,股權結構流動趨向多元化,以注入新的資金和活力,如原河北輪胎、山東泰山等已轉制為民營股份制企業。
在這種形勢下,威海輪胎企業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加快實施現代化企業制度,加大和加快產權改革步伐,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技術、人才等全方位的潛能。采訪中,業內人士還開出了具體的藥方:
一是積極謀求與跨國輪胎公司的合作,加快提高外向度。運用三角和成山兩大集團的軟硬件條件,全方位開展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業務,提高品牌的國際市場知名度。同時也為企業深入學習外國的技術、管理、資本合作打基礎。
二是加快科技進步步伐。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整合進行自主創新;進行新材料、新技術以及環保產業方面的研究和產業轉化;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團體和跨國公司合作,借助外腦、外資提高科研開發水平,加快新產品的開發。
三是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在企業經營管理上,以信息化帶動管理現代化,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上實現新的變革和突破,力爭在較短時期內把企業加緊建設成為信息化企業。
大發展:打造“東方輪胎城”
今年以來,威海輪胎業動作頻頻。1月14日上午,港威峰富全鋼子午胎工程在榮成經濟開發區21世紀工業園內開工奠基。該項目總投資4.6億元港幣,廠房占地面積300畝,設計生產規模60萬套。一期工程計劃于今年10月底前竣工。
7月10日,貝卡爾特集團亞洲鋼簾線總經理潘德愷先生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貝卡爾特集團已決定在威海經技區投資3000萬美元建立其在中國的第三家鋼簾線廠。長期以來,貝卡爾特一直是山東省輪胎生產廠家的配套產品主要供應商,威海新工廠的建立將有助于該集團加強與我市乃至我省輪胎生產企業的合作。該項目的引進,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我市輪胎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家指出,一個地區要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二是具有一定的市場;三是生產領域的國際化特征,包括與跨國公司的合作。膠東半島作為我省輪胎產業的集中地,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企業規模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全省加快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的大背景下,威海輪胎企業的表現成為焦點。
據披露,成山橡膠集團目前正在與世界輪胎行業十強之一的德國大陸公司進行引進技術談判。項目談成后,成山輪胎的產品將可使用大陸公司品牌,進入歐美高檔輪胎市場,為德國各大汽車制造商提供配套。成山人的目標是:2005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2010年過百億元,躋身世界輪胎十強行列。
而三角集團制定的目標是,到“十五”末、“十一五初”,威海基地輪胎總制造能力達到1000萬套,外向度達到50%,在未來8年~10年內,使“三角”在世界輪胎行業的排名由現在的第12位提升到前10位以內,銷售額達到80億元~100億元。屆時,我們將有足夠的實力應對國際輪胎行業的風云變幻,一個擁有知名品牌的“東方輪胎城”將在威海崛起。
威海市制造業現狀
市經貿委提供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工業企業總數達246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702家,從業職工21.5萬人,總資產329.7億元。
機械現有限額以上機械企業211家,總資產原值48.8億元,職工60712人。已形成金屬切削加工設備、印刷包裝機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空港地面設備、電機電器、儀器儀表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汽車及零部件現有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26家,總資產30億元,職工8308人。產品主要有整車和零部件兩大類。整車有輕型越野車、電動車、農用車、皮卡車等。汽車零部件主要有曲軸、連桿、活塞環、剎車片、制動裝置、齒輪箱、減震器、輪轂等。
船舶目前全市擁有船舶造修企業52家,總資產16.6億元,從業人員1.14萬人。主要產品有1.8萬噸級以下多用途集裝箱船、集裝箱吊駁、小型油輪、漁政船、豪華游艇、客貨滾裝船、淺海采油平臺等。
化工橡膠現有規模以上化工企業67個,總資產72.3億元。主要產品有輪胎、膠鞋、化肥、農藥、化工助劑等。
建材現有規模以上建材企業61家,主要產品有在線鍍膜玻璃、石材、水泥等。
紡織服裝現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131家。擁有固定資產33.1億元,從業人員5.75萬人。主要產品有:西服、休閑裝、床上用品、紗、印染布、呢絨等。
食品現有規模以上食品企業211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固定資產58億元。主要產品有:糕點、糖果、乳制品、調味品、軟包裝飲料、濃縮果汁、冷凍食品、酒類產品、水產品等十大類上千個花色品種。
醫藥現有規模以上醫藥企業10家,總資產17.3億元,從業職工5455人。產品涉及新型中成藥、海洋生物制藥、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制劑、衛生保健用品及醫療器械等六大類200多個規格品種。
電子信息現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35家,擁有總資產23.3億元,從業職工1.1萬人。主要產品有傳真機、打印機、顯示器、打印機關鍵部件、傳感器等。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