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個“五年計劃”的不懈努力,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大批先進實用的國產裝備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推動機械工業近兩年一直保持較高發展速度。
20年前,國務院成立重大裝備領導小組,提出要力爭在前10年把最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為后10年的經濟振興打下牢固基礎。歷經20年的技術改造、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開發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和生產能力已大為提高。據經濟日報報道,目前,中國電力裝備已形成了以哈爾濱、上海、四川東方三大制造基地為代表的自主產業能力,正在運行的200多套300萬千瓦火電機組中,國產化機組占了70%;40余套600萬千瓦火電機組中,國產化機組占了四分之一。水電設備的設計、制造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核電基本具備了制造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能力。石油化工裝備方面,中國已能成套提供1000萬噸級煉油廠、300萬噸加氫精制、150萬噸加氫裂化裝置所需設備。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6000米電驅動沙漠石油鉆機、乙烯工程主要設備、30萬噸合成氨裝置關鍵設備、大型城市煤氣化裝置等大型設備,也在國家重點工程中廣泛使用。
冶金礦山裝備方面,中國已能制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冷熱連扎機、板坯連鑄機、澆結機、4063立方米高爐、6米焦爐、2000萬噸級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等。目前國有大型機械制造骨干企業訂貨情況良好,發電設備、大型空分設備訂貨量超過往年同期一倍多。今年頭5個月,機械行業實現利潤566.46億元,同比增長93.09%。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日前在京召開座談會提出,繼續振興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仍是相當艱巨的任務,去年機械產品進出口逆差高達225億美元,今年1至4月進口增速仍高于出口,逆差也達111億美元,其主要原因就是國產裝備滿足不了需要。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