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以來,全球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發達國家方面,歐元區短期內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美國在經歷次貸危機的沖擊之后,失業率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在新興經濟體中,俄羅斯等國經濟雖然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由于受到通貨膨脹的持續困擾,在控通脹和保增長方面面臨兩難選擇。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一方面,根據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溫和放緩的趨勢,多項指標仍趨于樂觀。另一方面,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中國傳統的三大貿易伙伴均面臨不同程度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中國對外出口貿易明顯受阻。國內眾多企業面臨著經營困難、利潤下降、資金鏈瀕臨斷裂等局面,普通居民的實際生活感受也與宏觀經濟數據所體現出來的含義相悖。種種跡象表明,2012年中國經濟出現了矛盾的現象“宏觀軟著陸,微觀面臨硬著陸”的風險。
宏觀經濟基本實現軟著陸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2009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危機愈演愈烈。2011年,外需下降的影響日趨明顯,加上此前政府推出的4萬億投資的刺激效應開始逐漸消退,GDP增速隨之開始滑落。2012年,經濟增長繼續放緩,但是在GDP增速回落的同時,CPI得到了有效控制。今年1-10月份中,大部分月份的CPI數值在2%-4%的范圍內波動,較好的保持了低位運行的態勢。
綜上所述,與過去動輒兩位數的增速相比,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確實有明顯回落;但從國際層面看,中國經濟依然是“萬綠從中一點紅”。與此同時,在GDP增速下調的過程中,CPI并沒有隨之上漲,中國宏觀經濟基本實現軟著陸。
微觀經濟面臨“硬著陸”風險
然而,微觀經濟卻面臨著“硬著陸”的風險。
首先,從某些反映經濟運行質量的數據來看,進入2012年以來,不但下降趨勢得到延續,且下降的速度進一步加快,1—9月平均,PPI同比下降1.5%,其中9月份PPI大幅下降3.6%,創下35個月新低;8月、9月中國官方PMI數值分別為49.2和49.8,連續兩個月低于50榮枯線。9月份和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9.2%和9.6%,比起2006~2007年動輒18.5%的增加值,已是腰斬。這些數據說明當前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利潤空間被擠壓,在日常經營中感受到的生存壓力遠遠大于宏觀數據所折射出的情況。
其次,鋼鐵、煤炭、建材、有色金屬、紡織等多個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部分行業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局面。2009年,為了保證GDP的持續增長,部分大型國有企業在“越生產越虧損”的情況下依舊開足馬力,使得產能過剩的局面進一步加劇。進入2012年以來,部分行業一直面臨著艱難的“去庫存”過程。同時,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以鋼鐵業、紡織業和有色金屬冶煉業為代表的傳統出口產業受到巨大沖擊,外需驟然下跌。最終表現為企業利潤大幅滑落,有些行業利潤銳減,盈利較2011年低了一個數量級,而還有部分企業前三季度全行業虧損,嚴重抑制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最后,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經營困難,企業關停并轉現象嚴重。2011年底,“中小企業倒閉潮”這一命題甚囂塵上,許多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幸存下來的中小企業此時紛紛倒閉。多個中小企業集中的地區,如溫州,東莞等地區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其中加工制造類中小企業關停并轉現象最為嚴重。同時,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外貿企業中,部分企業僅能依靠出口退稅來獲得利潤。種種跡象表明,當前中國的中小企業經營日益困難,融資難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和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宏觀微觀不一致的三大原因
之所以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表現出的情況截然不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進入下行通道,中央及地方政府為了防止經濟過度下滑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然而,這些投資主要投向了“鐵公基”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大型國有企業。因此雖然在宏觀層面上減緩了經濟下滑趨勢,但隨之而來的是中小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最終大量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瀕臨倒閉。
第二,央行在2009和2010連續兩年放出天量信貸以刺激經濟,而兩輪寬松的貨幣政策并未真正流向中小企業。但是,流動性的大量釋放使得中國自2010年底開始面臨嚴峻的通脹壓力。為調控逐漸攀升的物價指數,央行開始收縮銀根,多次上調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更是一度出現“每月一提”的現象。緊縮的貨幣政策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雪上加霜,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進一步加大,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最終紛紛破產。
第三,為保證GDP的相對高速增長,4萬億財政投資計劃大部分投向了產能過剩行業。如此一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被迫推后,產能過剩行業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成了拉動GDP增長的主力軍。最終,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窗口,陷入了越發被動的局面。
多管齊下助推經濟“軟著陸”
調結構比保增長更重要,多管齊下助推軟著陸的真正實現。1997年,中國政府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GDP和CPI“雙高”的狀態中走出,在保持GDP8%的增速下將CPI控制在4%左右,成功實現軟著陸。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國際形勢更加復雜,中國面臨一系列全新的課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必須要防止經濟出現“硬著陸”的風險,但宏觀經濟軟著陸的核心意義在于通過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最終完成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宏觀經濟軟著陸并不必然對應著微觀經濟硬著陸,尤其在中國宏觀經濟戰略轉型階段更是如此。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0月份CPI和PPI的數據,分別為1.7%和-2.8%。加上此前公布的10月份50.2的PMI數據可以看出,9、10兩月經濟已經開始回暖,2012年全年中國經濟總體呈現三季度全面觸底,四季度微弱回升的局面。但是,受前三季度的影響,2012年GDP“保8”無望,進出口增速也基本無“保10”可能。2012年,要真正實現宏觀經濟軟著陸,中國經濟仍需華麗轉身。
首先,應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淘汰落后產能,提高GDP的質量比增加GDP的數量更重要。同時,通過調整不合理的GDP結構,實現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協調拉動轉變,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次,應適時調整對外開放戰略,加大對外投資,改變當前過度倚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應在與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與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各項合作,實現南南合作,南北共贏。同時,通過加大對外投資轉移當前國內的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同時保證戰略資源的供給安全。
第三,應該全面放松管制,打破壟斷,讓利于民。應通過引導民間資本的合理流向,鼓勵民間資金投向競爭性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提高產業效率與服務質量,解決現存的“掙錢的不讓干”與“讓干的不掙錢”之間的矛盾。
最后,應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減稅讓利,藏富于民,切實推進“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十八大報告中,中央提出了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意味著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了“頂層設計”。因此,應切實推進“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努力扭轉政府收入占比過大的局面,提高居民收入在社會總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應加大收入再分配調節力度,更好地發揮所得稅的調節作用,培育中國的中產階級,推動中國向消費社會轉型,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