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從2008年開始初顯疲態,雖經4萬億的大刺激,回光返照3年,2012年7月開始,中國宏觀經濟又開始惡化。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又開始爭吵了。繼續看多的也不少,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8%的增速20年;看空的也不少,以許小年謝國忠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已經結構性病入膏肓。
雙方隔空爭論。問題是中國的所謂經濟學家很難提出實質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我也對中國的奇跡背后的經濟學原因,非常好奇。為此我和我的博士生田旭同學,收集整理了150多篇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研究的文獻,通過薈萃分析,得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結論。該文發表在英文學術雜志《中國經濟評論》2012年第2期上。基于這篇文章,我就談談中國靠什么來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看看原文。
中國的GDP1978年為3645億,2011年增加到47.1億元,如果考慮物價因素,增加了22.9倍,平均每年增速9.9%,約為10%。我主要來分析一下這10%靠什么推動的。
關于GDP可以從生產和分配兩個角度來看。我們單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可以由投入的增加和技術進步兩個部分來完成。投入從廣義的角度分為資本和勞動。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勞動和資本的投入.
勞動投入
在經濟學中,正確的勞動衡量應該是標準了勞動時間。這必須要考慮勞動者的質量,以及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關于勞動對GDP的貢獻,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1)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事高附加值的勞動;1978年城鎮人口比重僅為18%;到2011年城市人口已經超過50。如果考慮勞動力,城鎮勞動力比率已經超過60%。按照我的估計,城鎮勞動力比例超過63%,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城市勞動力供給增加了3倍。這樣算來,非農勞動力平均每年至少增加4.3%。
趙志耘等2006年的研究認為中國的資本和勞動的彈性分別為0.56和0.44.世界銀行對中國的很多研究結果也比較接近這個結果。按照這個彈性計算,城市化帶來的城市勞動力增加,過去30年終每年促進經濟增長1.9%,約為2%。
(2) 人口中勞動力人口比例不斷上升,15-64人口比率從1982年的61.5上升到2011年73.0%,撫養人口比例不斷下降。這又促進了消費的減少和投資的增加,帶動了經濟的增長,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蔡昉教授的研究認為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7%。
資本投入
中國過去30多年中,資本投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以上,最近幾年已經超過了50%。以名義資本形成來計算,1978年1378億,2011年達到了22.9萬億,增加了166倍。如果考慮物價的變化,資本形成也增加了29被,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0%。因為我們沒有資本存量的數據,我們以資本形成來的變化代替資本存量的變化,資本存量增加估計也不會小于10%。如果按照上述的資本彈性0.56計算,資本投入增加對促進經濟增長率增加5.6%.如果去除人口紅利27%的貢獻,3%的增速來自于純粹的投資增加。考慮到資本存量和形成之間的計算誤差,我們可以合理認定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其中2.5%為人口紅利,3.5%為外生投資的貢獻。
技術進步
我在總結了150多篇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文章后發現,過去30年平均每年技術進步增長率為2%。地區差異很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為,3.4%,2.0%, 1.9%.
也就是說,中國技術進步貢獻了10%增長率中的2%。
這里的技術進步是一種廣義的技術經濟,既包括狹義的技術進步,也不包括制度變化等。我還沒有發現現有文獻來定量區分這兩者。鑒于兩者同等重要,我們認為狹義的技術和制度變化各自貢獻了1%的GDP增速。
結論
從生產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出,過去30年中,經濟平均增速為10%:可以分解成一下5個部分:其中(1)2%來自于城市化,(2)1%來自于狹義技術進步,(3)1%來自于制度變化; (4)大概2.5%來自于人口紅利對投資的影響,而間接促進了經濟增長;(5)剩下大概3.5%來自于外生投資的貢獻。
有了這樣一個分解,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未來十年的經濟增速。在上述5個部分中,
(1)城市化基本結束,這2%貢獻將會迅速降低到0.5%以下, 勞動力數量的不足現在只能通過加班來彌補。
(2)如果繼續引進技術和大力增加研發投資,1%的狹義技術進步還可以維持。
(3)隨著改革開放紅利釋放完畢,1%的制度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應該不會存在。如果將來發生制度退步,這部分貢獻甚至可能變為負數。這里我們假設未來沒有制度退步。
(4)人口紅利基本上結束了,勞動力人口不再增加,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開始,人口負債開始了。由人口紅利帶來的投資增加的2.5%,必然會消失。有可能這部分還會成為負數。
(5)我們假設3.5%的外生投資貢獻可能還能保持,雖然投資增加可能帶來邊際報酬遞減和通貨膨脹等因素。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大概可以預估在沒有制度變化的情況下,未來十年的經濟增長可以保持在5%左右。主要為投資的增加和狹義的技術進步。
如果政府在市場經濟制度建設方面繼續退步,那5%的增速都比較困難。如果政府進行制度改革,經濟增速還有希望保持6%以上一段時間。但是8%甚至10%增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2011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以美元計算為4940美元,而世界銀行關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定義為 12,475 美元。還不到高收入國家標準的一半,中國經濟增長還是有潛力。但是這個潛力依靠制度的變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