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與幾個朋友聊天,談起當今工程機械制造業中如日中天的三一和中聯為何能發展得如此神速這個話題,大家擺了許多理由,都很中肯入理,但筆者提出一個有些“離經叛道”的看法,大家聽后覺得有點意思。我認為除了大氣候的因素之外,三一和中聯同在一個地方注冊經營也是重要的原因。
縱觀當今世界,類似的例子還真不少,最著名的當屬美國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兩個世界頂級的飲料巨頭同在美國注冊,但誰也沒法把對方壓下去,反倒是讓各自在與對方競爭的過程中都得到了發展,市場遍及全球各地,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假設三一和中聯兩家天各一方,也許真有可能都達不到今天的強大程度。熟悉三一和中聯的人都知道,最初是三一向中聯研究所學技術,后來是中聯反過來向三一學企業結構和經營模式。兩者是既競爭又相互學習。當然這種近距離的競爭肯定更為激烈,相對而言透明度也會更高。雙方都知根知底,真所謂你家廚房鍋瓢響,就知道要開飯了。各自都是對方最強勁的對手,誰也不敢懈怠,誰也不服輸。同時雙方又都是互為借鑒和學習對象,自覺和不自覺地增強經濟趨同性。于是雙雙都確定了在今天中國混凝土泵車市場的主流地位,甚至連進口品牌也退避三舍。
我把這趣稱為“伴生”現象。
按《漢語字典》的解釋,伴生——相伴共同生存。如伴生礦、伴生植物、伴生樹。
三一和中聯的這種伴生顯然有別于伴生礦,倒有點像伴生樹,雖然相伴共生,但在地底下土壤中肯定是你爭我奪,搶水分搶養料,在地面上爭陽光爭空間。它們是一種以競爭為基本格調的共生。商界的伴生現象更是以競爭為基本模式,只是這種競爭是眼皮底下門對門的競爭,更為激烈。處于現在的市場經濟時代,唯有競爭才能造就一代商界的驕子,雖說打不垮對方,卻也把自己都練強壯了。
不知大家有否注意,類似于湖南長沙這樣的造就兩家中國頂級的泵車生產企業的城市,在中國也不止一個。上海由于得天獨厚的條件,世界級的泵車制造廠——普茨邁斯特和施維因進入中國的首選地就是上海,而且兩家企業都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在上海松江落戶。然而幾年過去了,施維因已經少有動靜,讓普茨邁斯特成了上海的孤寂寡人。
可能是命運造化,上海如今又冒出一個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看來將由這家企業來承擔與普茨邁斯特同場競技的角色。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家企業。這家企業一直行事低調,很注重產品質量和技術研發,然而在市場開發方面步子不大,名聲也不大。可它已有了十四年的發展歷程,早年是一個為客戶修理、租賃混凝土泵送設備和制造泵送設備部件的綜合企業,由于接觸了國內外各種品牌的泵送產品,深層次地了解了各個品牌泵送設備的長處和短處,因而集聚了豐富的泵送設備的技術和經驗。2000年至2003年開始自行研發混凝土拖泵和車載泵,產品一上市就贏得了三個技術“率先”。由于產品質量優異,在拖泵市場和車載泵市場很受客戶的信任,也贏得了不少用戶,漸漸地累積了客戶資源;該企業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產品的研發,是中國第一個開發車載泵的企業,他們的“城市獵豹”車載泵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公司也榮獲上海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稱號;同時也慢慢地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003年至2006年是該企業的高速發展期,03年混凝土臂架泵研發上市,該產品與國內外的同類產品在技術上有很大的差異性,屬于自主研發產品,如果您到過06年寶馬工程機械展的鴻得利展臺,看過他們所展示的混凝土系列產品的觀眾,肯定會對他們產品的獨特性留下深刻的印象。05年開始籌建新廠房和新流水線,06年完成新廠房的投資。雖說今天還無法和三一、中聯相提并論,但其發展勢頭卻異常迅猛,今年他們的新廠房已經正式啟用。筆者有幸去過一次,新廠區建筑又大又氣派,很現代化,與以前的老企業不可同日而語,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也就是說它們已經具備企業騰飛的基本條件,正準備一躍而成為像三一、中聯那樣的企業。
換一個角度看,這家企業練了十四年的內功,先是搞搞維修、租賃,然后是以生產混凝土拖泵為主,進而小規模地生產車載泵和臂架泵。集聚了資本,集聚了技術,也集聚了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現在他們將拉開架勢要大干一場了。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如果我是普茨邁斯特的老總,對于身邊突然冒出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不應感到驚訝和擔心,反倒要感到高興,它將激勵自己與其競爭。競爭會創造效益,競爭將產生奇跡,也許真會再次演繹上海版的商界“伴生”故事。(作者:金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