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機械行業“中國制造”的“悲哀”
www.wuhubb.com 2009-08-15 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導讀: 引發全球關注的“中國制造”究竟是中國的驕傲還是悲哀? 來自世界企業實驗室的統計表明,中國的制造業已躋身世界第4位,包括能源、華工、建材、紡織機械產品以及家電、電子等十幾個行業的百余種產品產品 ...
引發全球關注的“中國制造”究竟是中國的驕傲還是悲哀?
來自世界企業實驗室的統計表明,中國的制造業已躋身世界第4位,包括能源、華工、建材、紡織機械產品以及家電、電子等十幾個行業的百余種產品產品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位。
前不久由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發布的《2005年“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共有50家企業進入《世界機械500強》名單,比上年的43家增加了7家,報告認為,中國企業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但是,在世界機械行業的100個著名品牌中,美國、日本和德國占據了2/3,中國上榜的知名品牌僅有3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強的機械企業“中國一汽”的銷售收入是世界第一的“通用汽車”的1/12,。而從整體來看,中國機械500大前10名企業的總收入只是世界機械500大前10名企業的6.51%。目前中國企業只是為外資做零配件加工和OEM,如果外資能能夠拿到利潤的15%,中國企業則只能拿到3%。
目前,對于中國機械500強品牌為何缺鈣有不同的觀點。
觀點之一是,中國機械企業重視鉆研開發,輕視品牌戰略。我國許多機械企業的形象和品牌意識薄弱,企業決策者和高管只重視生產力和銷售力,忽視形象力,只算機械設備等有形資產的價值,不算企業形象及品牌等無形資產的價值。除此之外,國外的中小企業也大都有自己品牌戰略專家。
觀點之二是,中國機械企業不善于宣傳。這一觀點認為很多中國機械企業缺乏現代經營理念和營銷策略,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很多機械企業的名稱是“地名+序號+行業名”,其產品缺乏鮮明的品牌特色,也沒有挖掘出有影響力的、新穎的宣傳方式。
觀點之三是,中國機械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這是造就世界知名品牌的主要瓶頸。持此觀點的人士認為,產品的技術含量是打造世界名牌的前提條件,能夠成為著名品牌的產品絕對不是低檔的、仿制的,而是必須能夠代表國際一流的技術水平,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機械企業世界品牌之爭實際上是中國機械工業的命運之爭,這個診斷并不是杞人憂天。
正如報告指出的那樣,由于中國沒有足夠強大的世界級的自主品牌,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工業格局分工中只能處在第三級:美國壟斷標準和規則,日本壟斷技術,中國從事加工。
“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品牌危機,但機械工業對國家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培育中國機械的世界級品牌是重中之重。”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的這一觀點并非驚人之語,類似話題早已比比皆是。
中國機械企業如何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直起腰板?正如報告指出,培育世界著名品牌“以信為本”——世界名牌有很多豐富內涵,但質量信譽、服務信譽、誠信經營和產品技術保障是其根本標志。
這一觀點看起來并無新奇之處,但在“中國制造”頻頻遭遇尷尬的背景下,卻值得很多機械企業細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