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陳金源只用3個月就攻破4W三大模具制造難題,比國外同類模具制造周期縮短了5個月,提速2.6倍,而造價僅是國際市場的20%。為公司節(jié)約模具制造費用達1500萬元,打破了歐洲和日本專家的“中國沒有能力開發(fā)這種模具,更不可能3個月完成”的預言,國內外同行嘆為觀止。
1996年,“模具大王”開始從事氣道技術攻關,先后開發(fā)研制出多種機型的柴油機進氣道和模具,其中在4W、J5600、4Y、T9000、C3000新品四氣門氣道開發(fā)上連有斬獲,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德國FEV專家不得不翹起大拇指,連聲贊嘆“OK”,世界再為此矚目東方。
2010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工優(yōu)秀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表彰大會上,陳金源負責的超低排放柴油機氣道及模具開發(fā)項目被授予二等獎,為廣西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58歲接近花甲的陳金源再次閃耀中國工人的光輝。
陳金源在2011年玉柴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上作玉柴技師協會工作總結
A.青澀小伙煉成“模具大王”、“氣道專家”
去年3月29日,在玉柴集團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上,記者有幸見到了久負盛名的陳金源大師,雖然兩鬢間透出絲絲白發(fā),但他敦厚慈祥的笑容,深邃明亮的眼睛,靈巧有力的手指,這些都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具有職業(yè)天資和精湛技術的藍領精英。他得知記者是久仰他這位土專家??搜蠹夹g的絕活而來時,他樂呵呵地笑了。
陳金源告訴記者,他17歲初中畢業(yè)就進入玉柴成為一名普通的鉗工學徒,在玉柴度過了42個不凡的春秋。問他一共創(chuàng)造過多少項技術革新,拿到過多少項榮譽,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都說當工人是又苦又累的活計,但陳金源從做學徒的那刻起,就迷上了各種冰冷的器械,他自學數學、物理等,以便能更自如地擺弄碩大的機器,漸漸地他練就了高超的鉗工操作技能。
1988年,廣西舉行首屆機械工人技術比賽,他獲得了中級鉗工第二名。首戰(zhàn)獲勝,他信心大增,也看到在工人崗位上自己也能有出色的表現。從那以后,他幾乎成了玉柴參加技能比賽的“獲獎專業(yè)戶”。
在徒弟們眼中,陳金源這位師傅,只要做跟模具有關的事情,無論多大的苦都能吃。在玉柴沒建成大的氣道測試臺架前,陳金源時常背著近100公斤重的氣道模具,坐火車前往天津進行試驗。有一次,陳金源還買來一個鐵質拉車運模具,試驗完畢回到玉林,鐵車都被拉斷了。
盡管艱苦,但在陳金源的職業(yè)生涯中,仍有許多令他喜上眉梢的事情。
他向記者回憶,2004年,為研發(fā)轎車柴油發(fā)動機模具,他帶領團隊曾到廣東取經,但碰了釘子,“這些都是日本進口的,我們沒這個能力?!标惤鹪礊榇诉€到過歐洲考察,但當時德國生產一個這樣的模具要價190萬歐元,相當于1900萬元人民幣,還得耗時8個月。頂著壓力回來后,玉柴自組了十幾人的攻關小組,陳金源任項目組組長。3個月后,設計制造成功,只花了150萬元人民幣,而且一次就成功做出了樣機。最終,這個項目成功申請了3項專利兩項發(fā)明。
這個項目,玉柴給予了40萬元的重獎?;叵氘斈?,陳金源自豪地說:“當工人也要當到頂天立地!只要研究院設計出什么樣的機型,我們就能做出什么樣的模具。”
玉柴,作為一個發(fā)動機制造企業(yè),首要目的是節(jié)能減排,而是否有能力開發(fā)氣道,則代表著一個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能力和技術水平高低。2007年初,公司領導找到陳金源,希望他研究氣道技術。
陳金源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硬任務,他心里十分清楚這個擔子有多重。氣道這種核心技術,僅掌握并壟斷在德國、奧地利、英國、美國及國內少數專門的內燃機研究機構手中,每次外委開發(fā)一種氣道及模具,都要花費幾百萬元人民幣,且開發(fā)周期長。為了擺脫這種受制于人的尷尬,企業(yè)必須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氣道獨立開發(fā)技術和制造能力。
陳金源帶著5個徒弟最終成功開發(fā)出超低排放柴油機氣道及模具項目,此舉打破了洋人壟斷四氣門氣道核心技術的局面,玉柴也由此成為國內首家能獨立開發(fā)氣道的企業(y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yè)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fā)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