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林德杯”中國物流-叉車巡回賽上,女司機開著叉車表演搬運和開瓶蓋等精彩動作,讓人們對叉車這個特殊車種有了鮮活的認識。
與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態勢相呼應,叉車作為工程機械的一個分支,在自有市場更是獨自偷樂。中國的叉車市場已經連續8年實現高增長,30%的年均增長率令人側目,今年前四個月更是突破了這個平均值。
“隨著中國物流業等蓬勃發展,叉車市場更將步入快行道。”中國汽車工程協會副秘書長韓鐳認為。
第九個高增長年
身影遍及工礦企業、港口碼頭、機場、建筑施工、倉儲裝卸及短距離搬運作業處的叉車,10年來,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宏觀背景下一路小跑,銷量增長了3倍多。
統計顯示,2006年,中國叉車市場總銷量突破9.3萬臺,增長高達36%。預計2010年將突破12萬臺,直追裝載機總量,成為工程機械第一大類產品。
業內專家認為:“從今年前四個月情況來看,叉車進入連續增長的第九個年頭已沒有懸疑,很可能還會有第十和第十一個年頭。”
“制造業投資與升級,物流倉儲的發展,租賃、出口等多方面因素帶動,促使國內叉車需求增大,尤其是在2002年重化工業化以后。”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表示。
而在2006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景氣預測分析中顯示,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制造業中心第五次轉移正由韓國轉向中國。大量的商品由中國制造并被運往中國和世界各地,巨大的原材料和產品流通需求將保證中國的物流需求會以10%-20%的速度增長。同時,眾多大型跨國零售巨頭搶灘中國大陸和中國經濟的良好發展形勢,也預示著中國物流產業的巨大潛力。受下游行業需求影響,叉車行業將會在未來幾年保持高速度增長態勢。
全球誘惑
近些年,與日本市場小幅增長,歐洲市場保持1%-2%速度上下波動相比,中國叉車市場30%的高增長率,吸引著國際叉車巨頭迅速加入到在中國踩點建廠、鋪設銷售網絡、爭搶市場的陣營中。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機動工業車輛分會統計,目前各類叉車批量生產企業已超過80家,國外品牌(合資或獨資企業)達到18家。林德、永恒力、OM、豐田、現代、大宇等跨國叉車巨頭已經紛紛落戶中國。而美國現代物料搬運雜志的排名中,全球前20位叉車廠商中過半數已在中國國內建廠或以代理形式進入。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叉車市場,但80多家企業在年銷量10萬臺的市場中,已形成激烈的競爭態勢。”10年前就已進入中國的全球最大叉車制造商林德叉車CEO郭進鵬已明顯聞到了火藥味。
為了爭搶市場,國際巨頭們早已不滿足在中國的試水姿態。2005年底,林德叉車宣布,出于對中國市場的重新考慮,早期成立的林德廈門公司將變更為林德(中國)叉車有限公司(下稱“林德叉車”),并將中國作為亞洲的總部。
據郭進鵬介紹,“林德的本土化進程將進入一個加速期,我們要在未來五年內實現營業額、銷售量翻一倍。”
擁有百余年歷史的全球著名叉車生產廠商意大利OM叉車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今年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有望達到7%至10%。
在國際巨頭中國戰略升級的同時,中國本土叉車企業也在排兵布陣。
與其他行業不同,雖然國內叉車企業眾多,但中國叉車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杭州叉車是最早的改制企業之一,當年轟動業內外的改制模式,成為杭叉引領行業和市場的主要動能之一;合力叉車是國內叉車行業惟一的上市公司,在自主研發與生產方面擁有強勁實力。合力叉車與杭州叉車這兩大龍頭,幾乎占據了市場近60%的份額。
新面孔也在涌現,農機行業的福田重工在進入裝載機行業一年里就將產銷做到了3000臺;江淮重工宣布涉足叉車業務,柳工( 25.52,0.44,1.75%)、玉柴亦在圖謀叉車業務,而中國重汽( 38.40,-0.20,-0.52%)集團則與韓國著名的克拉克叉車公司簽訂了合作生產叉車的協議。
而與整個汽車行業類似,以林德叉車等為代表的跨國巨頭主導著高端市場,以安徽合力( 29.78,1.07,3.73%)叉車、杭州叉車為代表的本土企業仍是在中低端市場盤踞。
“目前,國內的叉車企業正在試圖上攀中高端,而國際知名品牌則意欲向下延伸,這個朝中端兩頭接近的過程勢必又將引發一番激烈搏殺,相比之下國內企業面臨著更多危機。”韓鐳認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