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這樣評論印度的經濟:印度經濟比中國經濟風險更大。印度咖喱與中國火鍋相比,現在的勢頭看來似乎是印度咖喱更熱辣。不過,印度的制造業期望通過經濟特區來改善現狀,但開局卻并不理想,現在的特區政策走錯了方向,辛格及其團隊面臨著重重的壓力。
但無論如何,印度也在向低成本的制造業進發,這本來是中國的強項,換言之,中國很快就會感受到印度的威脅,因為印度藍領的工資是中國藍領的一半。這是中國的制造業不得不防的。
印度總理辛格領導印度政府兩年,作為印度經濟的改革者,他在積極地爭取投資、改善糟糕的基礎設施和創造就業機會。但是,辛格與其內閣很快發現,辛格的國大黨中的左翼分子、共產黨等盟友都在大聲指責他們,甚至一些支持改革的人也發出了批評的聲音。問題出在了哪里?
原來各方批評的焦點是落在經濟特區的身上。
其實,經濟特區的概念在許多國家都有實行,尤其能夠協助國家吸引外資,特別是中國,西方人都對此很贊賞。且看中國深圳這個最著名的經濟特區便知這是一個非常可行的方式。印度政府的本意只是讓投資者到這里發展出口型工業,但是這個中國的成功經驗到了印度卻成為各方勢力指責的對象。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雖然印度也像中國與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一樣,設立經濟特區來刺激經濟活動和外國投資,但問題就在于印度政府把經濟特區作為一種短期的權宜措施,恰恰是這樣的觀念卻可能會阻礙印度的商業環境發展。
印度早期建立了出口加工區,最早的可追溯到1965年。2000年印度將8個出口加工區變成了經濟特區,開始了新的嘗試。于是,許多企業,包括印度著名的企業,紛紛向政府提出申請要建立經濟特區,接著引發了印度官僚的淘金潮,建立特區的申請達到400多個,政府便批準了超過200個。
同時,投資者希望買到便宜的地來建特區,投入少量的錢去建點基礎設施,然后再賣掉。只有35%的地塊是規定必須用作制造業,即使印度的中央銀行都愿意劃分貸款給特區作為房地產之用。這樣,農民便要被迫賣掉自己的土地,并且失業。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則堅持認為農業用地不能用來做經濟特區。
印度的特區未能助推制造業
印度在軟件開發能力上顯示出驚人的成長,但硬件的制造卻表現得十分薄弱。印度整個制造業對GDP的貢獻只有17%。硬件生產顯然是迫切需要提升的部分,于是,印度的電子產品與硬件設備行業把希望都寄托在印度的經濟特區之上。印度人認為特區能夠幫助他們顯示出印度制造業也有超凡的力量,他們與美國人積極聯絡,希望美國企業能夠到印度的經濟特區投資,還有像諾基亞和西門子這樣的跨國公司也在特區建廠。他們認為美國人能成為幫助印度IT行業成長的主要伙伴,在研發與電子管理方面可大大地合作。
然而,其稅率的結構實際上對于印度的制造業也是非常的不利,比如說原材料的稅率要比成品的要高,這不僅僅是在紡織品上是如此,還有顯像管和藥品都存在同樣問題。
印度政府大方地給予經濟特區免稅的優惠,時間長達5年,再往后的5年則改為減免50%。稅務的減免期只能夠鼓勵企業從現有的工廠向新區域轉移,企業只會悄悄地把已經在特區以外進行的投資搬入新特區而已。當然,印度政府只允許新的投資進入特區,但是誰能夠判斷哪些才是新進來的投資呢?是靠那些拿著低薪水的稅務檢查員嗎?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此一來,包括計劃在特區發展制造業的投資者都覺得特區的條款太慷慨了,要合資格地在特區建廠,只需是5年內都有凈利潤的企業,至于是不是個純出口的企業則不重要了,在特區生產的產品照樣能夠在國內市場銷售。
到現在,印度的經濟特區已經多達267個。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師做過研究發現,267個經濟特區中,有一半都是不超過1平方公里的大小,平均面積也不超過4.2平方公里。而一半以上的經濟特區都是為IT和醫藥行業服務,而不是制造業。
這樣做的結果則是:印度可能拿不到多少新資金來建設基礎設施,反而讓國家損失不少稅務收入。這正是許多經濟學家,也包括印度的財政部長所擔心的問題,印度的財政赤字巨大,經受不起這樣的損失。于是,從印度這些小規模的特區得益的是特區的推動者,當中包括官員和投機者,而不是國家本身。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師認為這樣小規模的經濟特區是完全跟不上潮流的,最起碼印度政府也應該在幾個重要的省份建設一些超大規模的特區。
特區政策走錯了方向
印度人為什么要把經濟特區分成那樣難于統一管理的小塊?這不得不提及印度的體制。
顯然,印度的經濟特區的政策走錯了方向。印度的政黨太多,派系林立,關系復雜多變,各個團體不得不依靠結成聯盟而獲得普遍支持,但是眾多的團體在各自的利益面前總是喜歡爭論不休,聯盟之間的關系也并不穩定。正是在這樣獨特、復雜并且多樣的印度民主之下,就產生了同樣力量分散的200多個經濟特區。
對經濟特區政策不滿的人也包括印度國大黨的盟友以及自己內部的力量。從一開始,印度國內就充滿了反對的意見。其他自由黨派開始覺得失望,這個特區的計劃意味著微觀層面上的商業環境改革未能提上議事日程,他們把辛格及其團隊這兩年的改革看作是失敗的。而且反對的意見認為,從一開始這個經濟特區就是有殘疾的,創造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幾乎是不可能,因為政府缺乏勇氣把經濟特區從印度嚴厲的勞工法例中解放出來。在中國,企業有權根據自己的意愿聘用和解雇人員,但是在印度卻不同,印度的法律讓這個聘用和解雇的過程變得盡可能的曠日持久。對于新進入的投資者來說,這是個不得不關心的問題,即使是在經濟特區之內,也不例外。
印度的制造業期望通過經濟特區來改善現狀,印度人本來對此寄予厚望,但是開局卻并不理想,辛格及其團隊面臨著重重的壓力。如果按照現在的特區政策發展下去,印度的制造業與出口恐怕難以打開局面,稅收損失、分散的管理、農業用地流失而接下來可能就是一個更難收拾的攤子。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