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昨日開始的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美國部分產業界以及政界人士表示,對話應著眼于那些具有長遠影響的議題,而非追求短期結果。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總裁傅強恩(John Frisbie)預期,由于首次舉行這一對話,因此不太可能立即產生效果。但這次會議可以讓雙方對于一些短期目標進行討論并形成共識。
傅強恩認為,雙方在此次對話中確定的這些短期目標很可能在2007年實現,因為下一次對話很可能在明年夏天舉行,而明年稍早時兩國還將舉行經貿聯席會議,雙方可以借這兩次會議達成一些成效。
代表美國制造商利益的全美制造商協會的看法則沒有這么溫和。該協會總裁英格爾(John Engler)說:“我們需要見到中國在(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出現進展,而且我們需要很快看到。”
該協會負責國際事務的副總裁瓦格(FrankVargo)則警告說:“如果不能很快出現一點結果,貿易保護主義將會高漲,不只是在美國,還包括歐洲。”
一直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著墨甚多的參議員舒默也針對此次對話發出聲明。他說,盡管對話是種很好的努力,但是國會需要“真實的證據”來證明中國是個“真正的伙伴”。
在中國有投資業務的部分美國企業則并不這么看待。
“從卡特彼勒的歷史和經驗來看,單邊的經濟制裁會造成惡果,不但會損害中美經濟,而且甚至會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政府關系與企業事務部經理杜根(JimDugan)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2006年3月,多位中國政協委員呼吁限制跨國公司并購本土企業。卡特彼勒甚至被作為“惡意并購”的典型案例點了出來。
“卡特彼勒是最早與中國合作的美國企業之一。與中國政府合作總體是積極的,盡管也面臨一些挑戰。面臨挑戰最重要的是開誠布公,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杜根說。
學者也同樣警告,應該著眼于那些具有長遠影響的議題,而非追求短期的結果。前美國財政部官員、卡內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蓋保德(AlbertKeidel)指出,此次對話的規模和形式顯示,保爾森希望能夠抓住這個機會有所建樹。
但是,蓋保德也擔心,如果沒有短期內立即見成效,美國的制造業、金融業和國會強硬派是否會不滿尚不得而知。他提醒說,如果美國國內在貿易逆差、匯率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和資本市場開放上對中國過度施壓,可能導致兩國關系緊繃。
蓋保德和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專家拉迪(NicholasLardy)都認同,出于中美關系的長遠性考慮,上述熱門議題并不適合在此次會議上過度強調。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