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入世,國外品牌大量涌入,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將重新"洗牌"。面對新的競爭形勢,請您結合徐工的實際,談一談入世后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王民:面對新一輪的市場競爭,我們要對競爭的形勢充分認識和把握,對競爭中的殘酷性要有充分的準備。入世之后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市場變成了國際市場的一部分。世界知名企業與我們相比,他們的優勢主要在4個方面:國際化經營的經驗、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制造實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追趕上的。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第一,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在性能價格比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第二,熟悉中國市場,并建立了系統的、規范的市場銷銷體系。第三,向國際對手學習的欲望強、動力足、方法得當。但中國的工程機械沒有歷史形成的名牌效應,也沒有高水平的基礎零部件作為支持的狀況,這將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我很盼望中國爭取要有國際品牌的主機,要有國際品牌的基礎零部件。
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要成為國際知名公司,還要做許多努力。過去我們已經走過了兩步,現在要走好第三步。第一步曾是完全自己干主機。這種狀況造成了我們的產品國外用戶不接受,影響了主機的發展。第二步是配套上采用國際品牌。用國際上最知名的發動機、驅動橋、箱體、液壓件、電腦控制系統等,質量上有了保證,但這種"拿來主義"在一定時期內是可行的,長期如此肯定是不行的。不能想象一個企業的主產品全部是用國際配套件會有持久競爭力。所以今后走的第三步是,從發動機、液壓件等基礎零部件都要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我們要作為一個工程機械強手出現并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國內工程機械企業要通過兼并、聯合,把行業內優勢企業重組,包括零部件制造業,并投入較大的研發力量,開發出一流水平的關鍵基礎件,進而開發出擁有核心技術的主機,這樣,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才能真正有自己的名牌,才能在國際工程機械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這第三步如果走不好,就會在發展道路上受到外國公司的制約。這方面做好了,影響將是深遠的。這需要全行業達成共識。
記者:加入WTO帶來國際擴張機遇,企業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必須邁入國際化的發展軌道,徐工在世界工程機械的市場競爭中將如何取勝?
王民:中國加入WTO,對徐工集團既有挑戰又有機遇。目前,全國生產工程機械產品的企業約有1000余家,其中專業制造廠493家,中外合資與外商獨資企業190家,年銷售額500億元。美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卡特彼勒公司年銷售額204億美元,而我國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僅有5家,過50億元的只有徐工一家。規模小、結構散和產品大型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是中國工程機械缺乏競爭力的最大問題,如不盡快進行資源的合理有效整合,國際競爭力將無從談起。
面對國際競爭,我們必須盡快轉變觀念、趨利避害,真正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主力軍的核心力量,在充分利用國內資源的同時,可以更多地利用國際資源,在規則相同、效率優先和市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中,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實力,促使資本、技術和專業人才加速向優勢企業流動,不斷提高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要加大與國外大公司的合資合作力度。目前,徐工集團與世界500強企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德國蒂森克魯伯公司、德國利勃海爾公司以及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建立了13個合資企業,其年銷售收入已占到全集團的20%,為了長久地站穩國外市場,就要下大力氣鋪設企業網絡,優化服務管理。目前,徐工在國內開設了32個辦事處和130多個營銷網點、8個配件中心,在海外成立了3個境外公司,實現了24小時跟蹤監督、解決問題、晝夜服務,這在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還是第一家。憑著這種網絡優勢,徐工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關注。在未來的競爭中,我們應該著重發揮自己的本土優勢,工程機械是我們的強項,應該把他變得更強。今后,將以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為主攻點,逐步向發達國家市場滲透,全面開發進出口貿易、海外科技與產業、海外融資與合作業務等,利用國外的資源、資金、技術,促進公司國際化經營的進程。
記者:"徐工徐工,祝您成功"這句廣告語已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徐工已成為知名品牌,成為我國工程機械的一面旗幟。你是否展望一個徐工的發展遠景?
王民:WTO后的新形勢,徐工集團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充分把握機遇,扎實工作,以鋪天蓋地、排山倒海之勢,把工程機械產業做精,把規模做大、把實力做強,不斷提升競爭力,迎接國外強手的挑戰。我們提出了建成"中國的卡特彼勒"、建設"百年徐工"的目標。
到"十五"末,徐工集團要實現營業收入150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10億元、出口創匯3億美元,使徐工發展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技術領先、管理科學,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際化、現代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到2010年,營業收入要達到500億元,銷售收入300億元,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工程機械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到那時不僅是中國的徐工,將是世界的徐工。總之,徐工要想在全球叫響,抵御國外企業的沖擊,就必須從現在做起,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傾力打造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這艘"巨艦",爭取躋身于世界同行業先進行列,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背景材料:2001年,是徐工歷史上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年營業收入達到62億元、比上年凈增12億元,利稅達到2.5億元、利潤超過1億元,同比增長90%,迎來了主要產品全部增盈的喜人局面。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