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6年不忘初心、30年創新奮斗的征程上,荏苒歲月見證了一脈相承的拼搏精神,他們生而平凡,因奮斗而出彩;他們樸實無華,因堅守而璀璨,他們就是徐工最美奮斗者。
我是起重機械事業部的呂金波,獲得第一屆徐工最美奮斗者的光榮稱號,要感謝的人和事有很多,最應該感謝的還是徐工這個平臺,他給了我們干事創業的機會和信心。
八年前,我焊接專業,研究生畢業來到徐工,還記得我第一次走進焊接車間,在將近40度的車間里,焊工們穿著厚厚的焊接服,有的彎著腰蹲在地上,有的甚至要鉆到直徑不到一米的筒子里,守在1500多度的焊花旁,而這樣的姿勢,他們一焊就是幾個小時。當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天用我的知識把他們從這厚厚的焊接服里解放出來。
2015年10月,由王書記親自命名的重型東進提升計劃正式啟動,要求重型大膽探索、創新實踐,突破傳統生產模式,問路智能制造。彼時,距離《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剛剛過去4個月。經過反復的討論,廠里決定要以起重機核心部件轉臺為突破口,建設一條世界一流的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并把這個重任交給了我。剛接到這個任務,我的內心非常激動,甚至開始幻想車間里全是機器人在焊接的場景。
但是很快這些美好的憧憬就被接下來的調研摧毀了,當時起重機制造技術先進的德國、日本都還在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周圍充滿了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起重機的品種太多了,從8噸到1600噸,差距兩百倍”、“有的結構件重達20多噸,轉移、翻個都是難題”,這一系列的問題解決不了,智能化從何談起?
面對這些質疑,我開始猶豫了,我常常獨自一個人在車間徘徊。每當我看到焊工們那一張張被汗水浸泡的發白的臉,一片片大大小小的傷疤,我都在反問自己,還能想起剛進廠時的初心嗎?更何況,低迷了近6年的起重機市場,就在此時開始爆發式增長,全廠上下所有職工都在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怎能退縮呢。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徐工,我作為職工代表和總書記握手的那一刻,激動的熱淚盈眶。總書記說,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
總書記的話,使我更加堅定信心,從盛夏到嚴冬,前前后后歷時兩年8個月,到2018年4月,我和我的團隊自主研發的全球第一條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正式運行了!一個人,一條線,承擔了過去36名電焊工的生產任務。在這期間,我一邊實踐,一邊自學生產線建設相關的項目管理、財務成本等專業知識,幾乎在項目結束的同時,我也獲得了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的執業資格,而徐工重型更是了獲得了行業唯一,也是省里唯一的中國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稱號。
就在上個月,我有幸作為公司的代表,參加了建國70周年--我與祖國共成長全國演講比賽,與146家中央企業代表同臺競技,最終晉級決賽,斬獲銀獎。這里有中國名片高鐵動車的核心技術突破、有巡航導彈、C919大飛機的研發成功、有7600m深海探測的蛟龍號、有百萬伏特高壓帶電作業的世界第一人....,每個人的成就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新時代最美奮斗者。
最后,用一句話總結我的發言,那就是: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致敬徐工最美奮斗者。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