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生產企業出于自身生產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礦山自行商議鐵礦石的進購。”
昨日(4月28日),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的一席話,幾乎終結了今年以來國人對于曠日持久的鐵礦石談判的期待。
盡管羅冰生昨日在“信息發布會”上表示,中國鋼鐵業從未與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終止長期協議的談判,但在三大礦以“通牒”取代了往年的談判后,“等米下鍋”的部分鋼企實際已經在按季度價購買鐵礦石,28日羅冰生的表態,是中鋼協在鋼企與三大礦之間執行臨時定價問題上的首度“松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鐵礦石談判已經走到破裂邊緣,而這一次,三大礦又一次“如愿以償”了。
中鋼協放棄抵抗?
羅氏言論一出,立時四座嘩然。
在此之前,業內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期待這場談判有一個好結果,不想臨近尾聲,卻等來了這樣一個“無言的結局”。不能不讓人失望與沮喪。
也因此,有媒體評價說,羅氏之言就意味著“中鋼協放棄抵抗”;也有網友認為,中鋼協是腰桿不硬,沒辦法才“妥協了”。
不知道中鋼協人士看了這樣的話心中作何種感想,但是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給中鋼協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也實屬無奈。
因為從2003年寶鋼參與國際定價談判開始至今,中國鋼企與世界巨頭的談判就從來就沒有讓國人輕松過。
寶鋼參與談判當年,中國就接受了新日鐵提出的18.6%價格漲幅,以后在眾人的期盼目光中更是節節高漲,到2008年談判結果則是在2007年基礎上漲70%以上。
連續五年痛失“話語權”,令中國鋼鐵業損失慘重,據今年3月23日鳳凰衛視援引一位國研中心負責人的話稱,過去6年中國的鋼鐵商和鐵礦石消費者,因為價格談判下鐵礦石定價太高,損失高達7千億元人民幣。
“中國特色的定價模式”之惑
在這種情況下,2009年的鐵礦石談判寶鋼終于“下課”,中鋼協取而代之成為中國代表團談判的老大哥。
2009年談判,中鋼協最不同凡響之舉是實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定價模式”。既結束了行業多年來的現貨和長協雙軌價并存之病勢,這也被當時中方談判代表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認為是2009年礦石談判的最得意之作。
但就是這樣一個讓中鋼協最得意的結果,也并沒有少遭業內詬病。
有分析師認為,彼次鐵礦石談判結果象征意義大于現實意義,更有鋼鐵企業后來因為高價買現貨吃了虧而抱怨中鋼協的談判是不顧鋼企利益。
背負著行業重望的中國鐵礦石談判代表確實是里外難做人。
所以,如果前幾年,我們還寄希望于中國談判代表團能把價格降下來,還天真地想拿回什么談判話語權的話,那么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回歸理性。
換句話說,中鋼協和寶鋼都不是中國鋼企的救世主,站在世界巨頭的對面,他們尚且柔弱的肩膀,還很難扛起一個行業的重托和數億計民眾之大愿。
其二,鐵礦石談判涉及眾多層面利益,其難度之大已遠遠不是一個小小的中鋼協可以“抵抗”得了的。再者,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是一個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有了這樣一個軟肋,三大礦商當然會“揪”住中國鋼企的脖子不放,不斷提高價格,中鋼協就算長了三頭六臂又能奈三大礦如何?
其實,今年鐵礦石的談判結果,很多人都已經不抱希望。去年,中鋼協下了天大決心,“長協”的正果也沒有修得,更何況今年從談判到現在我們始終沒有看到相關負責人站出來表示某種強硬態度。
雖然,羅冰生在28日的表態中,對外界還留有余地,表示談判還將繼續。但其口中之言無疑已經泄漏了天機——今年談判大勢已去。
多年的談判和市場事實告訴我們,不管季度定價、長協定價或者現貨定價,都不能解決中國企業疼痛之源,什么時候我們的鋼鐵產能大幅降下來了,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大幅降下來了,我們才能真正不再疼痛,但是這一天會有嗎?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