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吊裝用戶:郝建平
設備數量:20多臺
設備型號:25噸、55噸、80噸、100噸
塞上江南,寧夏銀川,夏末秋初的大晴天里,日頭又高又曬,見到郝總的時候,他正在他承包的工地——中阿國際會議中心,指揮著9臺吊車吊裝作業。
“這是我今年承包的最大工程。工期只有3個月,所以,除非天氣不允許,不然都在干活。全部都是鋼結構,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同時用到17臺吊車。最大的吊車260噸,最小的吊車25噸的,不過80噸左右的吊車,用的最多。”被太陽曬的黢黑的郝建平,詳細地盤算著工程進度和設備使用情況。
正午的太陽,依舊火熱。汗像水一樣從他臉上往下淌,但他和工地上的所有起重機,都不敢“歇下來”一會兒,“畢竟工期緊、任務重,如果不是設備效率高,真是不敢接這樣的工程。
郝總承接的“中阿國際會議中心”,注定是銀川又一個地標性建筑。
在這個建成后“裹滿”鋼化玻璃的龐大建筑項目建成后,中阿領導人的會見、會議,很多都會在這里召開。而作為銀川2018年最重要、最大的政府項目工程,其要求之高,施工規則之繁復,超出了郝總最初時的預計。
都是徐工 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不敢有一點馬虎。
郝總不止一次重復這句話。而自從接手這個工程后,“基本上就住在這兒了。”為了保證吊裝的質量,“每個到場作業的吊車,做什么活,怎么吊,臂伸多長,車停的角度,都要跟吊車駕駛員溝通到位,不但要保質保量,活還要做的完美。”他說,“這么重要的工程,如果在吊裝過程中出一點兒事兒,都是給我們寧夏抹黑。”
因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郝建平調到這里作業的吊車,“全都是徐工的”,不僅如此,其中90%的車還都是徐工的G一代。
“為什么?”
“首先,徐工的車質量好。從我經營吊車開始,就一直用的是徐工吊車,10來年用徐工吊車,它沒給我拖過后腿,所以我信賴徐工吊車;其次,徐工的G一代,技術又升級了,吊高、吊遠、吊重的性能更高,而且新車故障率基本上是零。”
除此外,對郝總來說,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徐工吊車,漂亮!靚麗的黃,遠遠地看過來,極顯眼。”在他看來,這么重要的工程,用中國最好的吊車來干,他說起來,“都是談資。
而事實也證明,郝總的決定是正確的。
3個月,一色的徐工吊車,而且有七八臺XCT75,是3個月日夜不間斷的連續作業,最終,“所有參與施工的徐工吊車,沒有一臺出過一點故障,所有的作業都是非常完美的結束。”郝總說。
“可見徐工吊車的質量有多過關。”郝總強調,“這也說明徐工吊車確實經受得住考驗。”
初見憑眼緣 再選看實力
郝建平——作為本土成長、又以本土為主要作業領域的吊裝老板,用他自己的話說,“10來年,從一臺徐工16噸起家,真的是從無到有,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如今我自己手里有6臺吊車,全都是XCT25。”同時,在郝總的帶動下,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加入到吊車經營的隊列里,“現在我們以家族為單位經營,吊車由我統一調配。現在我們手里共有20多臺吊車,最大噸位的是80噸的。一色的都是徐工品牌。”
當初選擇徐工16噸吊車,他沒有任何經驗,只是覺得徐工吊車顏色、外觀比其他品牌都好看些;帶著一絲“賭”的成分,郝建平押注了徐工16噸。
既然打算長久干吊裝生意,郝總在業務經營上不同于“玩票”性質,而是花了更多時間琢磨。16噸徐工吊車入手后,郝總最初是在小本子上記下了每一筆生意的收入,甚至詳細記錄了設備每個項目的工況、每次施工的用時和用油。后來,有了電腦、智能手機,他就把這些數據存到電腦和手機里面。
“不比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郝總慶幸自己有這種習慣。“對比了幾年的數據下來,我發現自己買的車,比其他人的車,確實更省油。自己記下來的數據,肯定是真的啊,也更有說服力。”
有了這樣的結果,此后,郝總在買車時候,再也沒有去看過別的品牌。
“即使是別的品牌銷售員找上門,我也沒有買的打算。十幾年時間,我更了解徐工的車子,這些經驗積累,也能讓把徐工車子開得更快、更好。換品牌,反而會對我的業務有影響。”郝總說。
“最初選擇,憑的是眼緣,現在10多年一直用下來,用得越久,你會感覺徐工吊車越好。”郝總站在工地上,篤定地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