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第二屆“徐工杯”綠色創新設計大賽面向全球再次蓄勢起航。這意味著,作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的徐工,再次用研發創新、制造業創新擁抱'互聯網+'、擁抱全球智慧,為傳統工程機械行業注入“綠色”不竭動力……
如今,短短月余,大賽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和支持——大賽官方網站瀏覽量破8萬,已經有來自全球各地的200多名選手在網站上注冊報名。為了讓全球更多有志之士愛上工程機械、愛上中國制造,10月17日下午,“中國制造 智領未來”礦大交流體驗活動暨專項推介會在徐工如期舉行,邀請150名中國礦業大學師生走進徐工,體驗徐工智造的魅力。
近距離觸摸中國制造
第二屆“徐工杯”綠色創新設計大賽更加聚焦智能化與新能源,瞄準風電等環保領域的施工工況,尋求新能源動力等新型解決方案,以環保的綠色旋風帶動創建美麗新世界的浪潮,以創新視角和前沿工具方法,顛覆舊傳統,開辟新空間,引領工程機械未來發展。
徐工為礦大師生開放了制造工廠和產品展區,讓他們能夠親眼見證徐工高度智能化的制造能力和高可靠性的產品品質
為了讓礦大師生近距離地接觸徐工智造,開放了徐工重型和徐工挖掘裝配車間。150名礦大師生首先集中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2月12日視察徐工集團的央視新聞聯播視頻,并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現場了解各種型號起重機、挖掘機的現代化智能生產線、智能擰緊系統、數字化裝配工藝及新下線的全地面起重機成品的生產流程,觀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操作演示及徐工集團繼承紅色基因開展黨建工作的情況,讓他們能夠親眼見證徐工高度智能化的制造能力和高可靠性的產品品質。
師生們在徐工體驗廳里,感受到了大國重器背后的文化底蘊和徐工人的奮斗故事
在徐工集團展廳,參觀了歷史徐工、人才長廊、智慧徐工及作業沙盤等不同展區,全面了解了徐工集團企業經營發展、自主創新、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在這里,他們看到了徐工75年的產業及文化積淀,感受到了徐工“做國際化世界級企業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責任情愫。
撬動地球的力量
徐工機械副總裁李鎖云致辭
“徐工+互聯網+綠色+創新”是綠創大賽的金字招牌,在徐工機械副總裁李鎖云看來,大賽立足徐工自主開發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更加聚焦智能化與新能源,更加注重面向全球開放共享、融智融創,更加注重研發創新、制造業創新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力求吸納更多社會群體尤其是全球高校青年愛上并沉淀于中國裝備制造、世界工程機械制造。
作為徐工年度14項“全球精準公益項目”之一的“徐工杯”綠色創新設計大賽由董事長王民親自倡導發起,以期“用創新和科技促進人類綠色可持續發展,讓世界更美好”。
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王忠賓講話
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王忠賓如此評價,“徐工杯”綠色創新設計大賽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公益活動,不僅可以帶動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引領行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還為高校學子、全球有志青年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公益平臺。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業設計部副部長徐驥講話
“‘徐工杯’綠色創新設計大賽的舉辦,將極大加強工業設計與機械裝備、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數字交互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將各學科優勢串并聯在合作中,可持續地、更好地發揮工業設計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促進作用。”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業設計部副部長徐驥在“中國制造 智領未來”礦大交流會上信心滿懷,“通過大賽不斷總結經驗與案例,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開創工業設計助力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新局面。”
持續很久的深入交流,讓礦大師生們更加明白徐工的初心,也為未來的參賽和創新之旅提供新的啟發和思考
此次大賽設計主內容與工程機械兩大明星產品——起重機械和挖掘機械密切相關。為此,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產品戰略規劃所主任設計師朱磊、徐工挖掘機械事業部技術中心小挖研究所所長劉合濤還為大家帶來了《起重機發展趨勢及智能化技術探討》、《未來挖掘機邀您共想》專題分享,對徐工綠色研發、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的進行了一次深入解讀。讓礦大學子對此次綠創大賽的賽題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知。現場互動環節中,礦大學子們爭相提問,與現場專家零距離交流,極大地激發了礦大學子的信心,同時對中國制造有了全新的認知。
徐工集團總經理助理徐筱慧總結講話
“徐工滿懷報國之志,秉承創新奮斗、矢志登頂的優秀傳統,向中國高度、世界高度不斷攀登的挑戰精神激勵著、鼓舞著代代徐工人不斷向前。”徐工集團總經理助理徐筱慧深情地說,“徐工將始終踐行王民董事長倡導的‘讓世界更美好’的公益理念和價值主張,不斷探索工程機械智慧解決方案,堅持運用徐工‘XCMG-Cloud’云平臺,面向全球融智共享,全力打造工程建設智慧生態圈,不斷促進全球行業創新可持續發展。希望更多的高校學子和跨界團隊積極參與進來,一起為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合影留念
青春是用夢想編織的世界,徐工給夢想者和創新者以平臺和力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