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柳工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周平安,兒子周亮。這對父子見證了安徽柳工的成立,也陪伴安徽柳工經歷過風雨和輝煌。
在那個工業發展舉步維艱的大背景下,周平安成為蚌埠起重機廠的一名車工,主要負責起重機吊臂上的主要部件---伸臂油缸的制造。一輛起重機最重要的是它的吊臂,而吊臂的關鍵部件就是伸臂油缸。
“那會兒,買不到這個部件,怎么辦?只能自己加工,那個年代沒有現代化機器,而吊臂對伸臂油缸的精度要求極高,我們硬是用一雙手把一塊鋼板從毛坯打造成精品,我們做的伸臂油缸在行業內都很有知名度。”周平安自豪的說。
周亮從小在起重廠大院長大。“小時候,聽父親和同事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起重機做好,讓中國的制造業發展不再依附別人。”周亮說。
進入起重機廠上班成為他理所當然的選擇,他入職的第一個崗位就是銷售公司西北地區銷售員。
周家父子
2008年2月, 基于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共同需求,柳工“閃電”并購由蚌埠起重機廠演變而來的蚌埠市振沖安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談及這個對于安徽柳工來說的歷史性事件,周平安深有感觸,他說:“柳工是全體職工的一致選擇,因為職工們內心都期盼蚌埠起重機能夠真正做大做強。事實證明大家的選擇是正確的。柳工作為一個知名國企,無論從管理制度還是產品技術都讓蚌埠市振沖安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上了幾個臺階。在柳工的帶領下,企業管理制度更加規范,產品技術更先進,產品外觀更漂亮,產銷量年年突破新高,作為一名起重機廠老員工,我感到由衷的開心。”彼時,周平安也成為安徽柳工營銷公司發車組的一名員工,周亮則擔任四川地區的銷售經理。就在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段讓他們終身難忘的經歷。
2008年的汶川發生了大地震,5月14日,四川地區的銷售經理周亮接到救災命令,他顧不上與親人聯系,便帶領安徽柳工派出的第一批救援車——20噸汽車起重機冒著塌方、泥石流的危險,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顛簸,長途跋涉到達四川災區,緊急投入救災戰斗之中。
到達災區后,周亮便一刻不停地隨著救援吊車在廢墟中救人。要吊起的樓板太多,要刨挖的廢墟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他的雙手一刻也沒有停下來過。
兒子是父親的心頭肉!父親周平安自從知道兒子去了災區, 他的心就沒有一分鐘靜的下來,心想著災區,連夢都系著災區。當時身在南京的老周坐不住了,他不顧自己已不再年輕的事實,主動請纓要開車上抗災前線,他要為災區出份力,為兒子搭把手。
相隔不到一周的時間,父親周平安作為第二批救援隊員隨同安徽柳工的救援車隊來到了兒子正在戰斗的地方。 父子倆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特殊的戰場上會了面。
有了父親在身邊,周亮的心踏實了。在隨后的救援中,無論是與泥石流一路相伴的急行軍、不間歇地吊運樓板、混凝土,還是繁忙地搶救災民,抑或是累的腰發酸腿發軟的時候,周亮都會想起父親以及公司領導和同事的囑托,心中憑空生出一股力量,讓他繼續咬牙堅持:“一定要堅持住!我沒有辜負公司的重托,我在努力救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周家父子隨安徽柳工的救援車隊進行救援
2011年下半年,工程機械行業進入了長達六年的低谷期。25歲的周亮正處于滿懷抱負的年紀,看著同齡人在其他行業都發展的很好,使他對工程機械行業產生了迷茫,一度想要放棄。父親周平安卻總勸導他說:“我在這個行業工作了一輩子,也看盡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企業是我們的“大家庭”,它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選擇陪著它一起面對,如果大家都不堅守,未來這個企業的發展靠誰呢?”因為父親的耐心勸導和自己對企業的深厚感情,周亮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來,與安柳共面風雨。
2016年,周平安退休,而他的退休生活也一刻離不開安柳,與兒子、老同事、鄰居、甚至孫子聊的也都是關于安柳的話題,“我把這個企業的當成自己的家,對它有一份割舍不了的情感。每當聽到公司效益好,自己也高興,聽到企業遇到問題,自己跟著擔心。”周平安說。
周亮
現在的周亮是北部大區銷售總監,工作繁忙,經常無暇顧及家庭,每每感到愧疚,父親總會寬慰他:“年輕人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事業,我們也年輕過,我們都是為了振興民族工業而努力,值得!。”
周亮說:“父親在這個企業工作了一輩子,父親無論身份如何轉變,不變的是對安徽柳工的情感,對起重機的熱愛。現在父親退休了,我會把他融入血液里的以企業為家的情感繼續傳承下去。抓住市場發展的機遇,努力工作,與企業共同成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