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必須為國家貢獻一個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和高端品牌!
——徐工集團董事長 王民
2000年,徐工將突破點就瞄準了當時被國際巨頭壟斷的市場主流機型——全地面25噸起重機。這項任務壓在了年僅28歲的單增海肩上。
開發25噸全地面起重機在當時有很大的爭議,行業專家以及各企業有個普遍的共識:太超前了,全地面起重機在中國市場上的需求量占比太小了,中國起重機用戶用不起這么高端的設備,在高端技術上投入看不到回報。只有面臨過破產沖擊的徐工人自己心里清楚,不是開發一兩個高端設備的問題,核心技術這一關不突破,中國起重機產業只有死路一條。全地面起重機油氣懸架核心技術的突破,不是簡單做好原理、做出零件就能研發出來了的,沒有自主創新,沒有試驗測試,沒日沒夜的確定系統各項參數,做出來的系統是肯定不行的。
——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副總經理 單增海
2002年,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改進,攻克了油氣懸掛等關鍵設計與制造技術,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5噸全地面起重機面世。它的面世,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當年被評為行業十大新聞事件之一。它的出現不僅打破了歐美國家的高端壟斷,也促使整個行業擺脫了低端市場,堅決向自主技術創新轉變。
在國務院發布的各類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化與國產裝備首臺套政策不斷的支持下,從2002年的25噸,到2012年的1600噸,徐工集團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走過了國外巨頭50年的技術升級之路,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實現全地面起重機產業化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激活,使得人員梯隊也產生了規模裂變,從2002年的25噸開始,徐工的研發團隊從原有的二百多人不斷壯大,他們為徐工拿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每突破一個難關,徐工產品的技術水平就不斷拉升,平均每年都有“第一”誕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