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與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徐州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一些工業企業通過實施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全市智能制造水平整體提升,產業正逐步向更高層次邁進。今天一起走進徐工集團來看看智能制造,讓生產與生活更“智慧”。
智能時代正在來臨,智能制造將是制造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為貫徹《中國制造2025》,徐州市加快裝備與智能制造發展步伐,鼓勵企業、高校等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已在感知技術、機器人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等關鍵技術方面有所突破。
徐工集團、徐州建機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上馬了智能制造車間,智能制造裝備在工程機械等重點行業不斷普及。徐工集團還在信息化整體提升工程以及"互聯網+"建設上加大投入。去年11月,徐工集團與阿里巴巴合作的行業首個工業云平臺對外發布。該平臺成功填補了國內大數據在工業領域大規模應用的空白。同時,由徐工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目前已有近32萬臺設備在線入網,每天收集5億多條信息數據,可實現設備遠程自動升級、遠程控制、異常報警等,為客戶提供高品質服務。
徐工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部長李忠福說:“利用這個平臺我們可以看到,產品在全國的分布情況,同時可以看到產品的作業工況,比如說客戶在作業的時候,臂長是多長,幅度是多少度,吊重是吊多重。這樣的話,我們對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就知道哪一種工況是最適合客戶的。”
來自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608家,實現產值3776.6億元,同比增長17.7%;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示范智能制造車間18家,省級以上兩化融合示范企業170家。在省級示范智能車間中,一線生產人員平均減少20%,人均產出水平平均提高15%。
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世銀表示:“裝備與智能制造勢在必行,有一個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虛擬網絡和物理實體之間的結合,提升生產的技術,包括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等,主要的目標是,縮短生產研發周期,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的質量,降低能耗等等。”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