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剛剛獲批的55億元增發方案,外表看上去平靜的詹純新言語中有些激動:“這預示著中聯重科[22.87 -4.23%]的二次騰飛,是中聯重科發展新紀元。”詹純新稱,未來的十年是中聯重科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這是1月17日的凌晨,這位中聯重科(000157.SZ)董事長剛剛結束給公司中高層召開的會議。這是一次務虛會,他們選了6個關于世界著名企業經營案例進行討論,而這家公司的大變革也在醞釀之中。
詹純新這兩年連續導演了機械工程行業的4起大并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聯合高盛、弘毅投資、曼達林基金以2.71億歐元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
現在,距這些大并購已經過去一年多,中聯重科也即將翻開新的一頁,詹純新給出了兩個數據,2009年中聯重科的銷售收入將突破180億元人民幣,利潤將突破20億。在詹純新的計劃中,在未來的十年內中聯重科將成為銷售收入過1000億的世界級企業。
增發助力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中聯重科籌劃半年多的再融資計劃獲批。中聯重科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3億股 (除權除息前),募資不超過55.72億元,投資于大噸位起重機產業化、全球融資租賃體系、社會應急救援系統關鍵裝備產業化等11大項目。
在工程機械行業的上市公司里,中聯重科是唯一沒有進行過增發和配股的公司。“我們僅僅是在2000年上市之初,募集了6.3億元的資金。”詹純新稱。
從數據上看,6.3億元資金支持給中聯重科帶來了持續十年的高速發展,其營業收入由上市前一年1999年的1.8億,到2009年超過180億,增長超過100倍;其凈利潤由1999年的4000多萬元,到2009年超過20億,增長超過50倍。
再融資計劃將優化企業的財務結構,其資產負債率將由76%降到50%左右。詹純新稱,此次55億元的增發,將使得中聯重科進入下一個快速發展的十年。
此次增發投向的項目中,更多的是促進產品升級,替代進口和具備高附加值的項目。此前國內機械制造企業只能在低端產品與國際巨頭競爭,高端產品都需要進口。
詹純新稱,大噸位起重機項目投產后,中聯重科將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夠自主生產2600噸履帶式起重機的企業。這樣大噸位起重機,毛利率能達到40%以上。
同時,中聯重科的增發項目多為成套設備。詹純新告訴記者,中聯重科已經著手開發城市環保垃圾處理系統。“今后垃圾處理成套系統將成為中聯重科一個新的增長點”。
中聯重科定向增發計劃的優勢在于:其領先于國內的競爭對手。接近國家發改委的人士稱,后來者若申請同樣項目,將面臨更為苛刻的審核,比如發改委會更多考慮此舉會否引發產能過剩。
瑞銀證券的分析報告稱,近期批準的55億元增發方案應能幫助中聯重科進一步提升規模。增發將大大降低公司的杠桿率,并實現加速擴張。
全球化戰略
湖南漢壽縣,清水湖會議中心,中聯重科近百名中高層管理人員齊聚于此。到1月20日止,這些中高層管理人員在這里集中封閉學習近兩周的時間。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告訴記者,每年中聯重科都要開展這樣的集中學習。“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學習中不談經營,只是進行思想交流”。
這次學習結束后,詹純新要作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在二級事業部中,1960年以前出生的中層領導干部將全部交出行政職務。“這幾乎是一刀切的模式。”詹純新表示。
這近30人退出領導崗位并不意味著無事可做。詹純新稱,集團將組建一個管理委員會,退下來的這些管理人員都將進入管理委員會。他們將參與到各個事業部具體項目中,協助、推進項目開展。
詹純新告訴記者,經過十年多的發展,中聯重科已經到了交接棒的階段。“尤其是在多次并購之后,企業全球化戰略的形成,需要有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的新鮮血液加入到管理層中來”。
詹純新舉例稱,中聯重科管理團隊已經趨于國際化,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意大利、德國和新加坡5個國家,大家都需要用英語交流。如果還按照過去院辦企業的模式,僅僅靠經驗辦事,肯定是不行的。
根據中聯重科的全球化戰略,到2015年公司50%收入將來自海外。詹純新告訴記者,全球化戰略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貿易,將更多產品銷往國外;另一方面則指全球化布局,包括制造工廠、代理商網絡、人才等。
詹純新稱,海外業務將和融資租賃緊密結合,“有中聯重科產品的地方,公司都將設立融資租賃平臺為產品服務。”他希望未來幾年內,融資租賃產品銷售占到中聯重科銷售收入的50%。
事實上,此次再融資計劃也透露了詹純新的 “野心”。增發資金中,有15億元應用于全球租賃體系及再制造中心。融資租賃是國際上工程機械主流的銷售方式。可以放大風險資產管理的比例,最大杠桿為1:10。
增資后的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資本金達20.7億元人民幣,按照融資租賃公司的資本放大比例10倍計算,該公司可以辦理存量融資租賃業務207億元。記者了解,中聯重科在俄羅斯、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的融資租賃牌照目前都已經申請到位。
安信證券分析師張仲杰稱,在未來3-5年,中聯重科融資租賃業務將超過銷售總額的50%。
CIFA啟示
在詹純新看來,收購CIFA的案例是將財務杠桿最大化的一次完美表現。記者接觸的中聯重科中方管理人士都認為,收購CIFA不僅僅給中聯重科帶來新技術,使之成為世界最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更多的是學習到CIFA先進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
即便是在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時候,詹純新也不認為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是一項戰略性的錯誤。“我們不是高溢價的接盤者。”詹純新稱。在他的預期中,收購CIFA成為中聯重科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
當年,中聯重科制定了以 “專業化、股份化、國際化”為方向的“裂變+聚變”戰略。所謂裂變就是將企業形成多個專業的事業部。所謂聚變則是指國內事業部與國外同專業的企業聚合,形成跨國事業部,實現全球化。
早在2006年中聯重科就形成了7個主機事業部,但真正實現從裂變到聚變的轉化,則是在收購CIFA之后,混凝土跨國事業部的成立。中聯重科就此占據戰略高地,與國內企業在海外辦廠不同,中聯重科收購CIFA更大意義在于,降低了中國機械產品進入歐美市場的門檻,輕松突破了歐美貿易壁壘的限制。
最新的消息是,2009年12月,CIFA將工廠設立在長沙。這將大大降低CIFA的制造成本,也有利于CIFA將更多產品帶入中國。記者了解,到2009年四季度,當年一季度虧損4000-5000萬元人民幣的CIFA已經實現扭虧。
詹純新稱,這是雙方協同效應在發揮作用,收購CIFA的經驗是可以復制的,這給中聯重科下一步各事業部從裂變到聚變以指導意義。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