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56根民族團結柱分批進駐天安門廣場。它們分列于廣場東西兩側,坐落在人民大會堂與國家博物館中間。國慶大典上,高大亮麗的民族團結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更向世界無聲但驕傲地宣示: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中國,在從古老中央帝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歷史過程中,沒有四分五裂、兵戎相見,而是始終保持著國家統一,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這種團結不僅是地理疆域上的,更滲透到文化和精神層面中。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中,有三根分別代表蒙、漢、滿族。這三個民族曾經連續書寫了北京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
今年國慶節期間,分列在天安門廣場兩側的民族團結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為了永久留存這56根民族團結柱,北京市政府決定將它們拆除遷移回廠,進行妥善維護后再擇地安放。12月2日夜間至3日凌晨,56根民族團結柱撤出天安門廣場。
中國人對民族團結的重視,從這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的設計和構造便可見一斑:每根柱子高十三點六米,重二十六噸,柱體采用水泥和鋼結構作支架,玻璃鋼外包,并安裝重達二十一噸的水泥底座,可以抵抗十一級強風,還安裝了避雷針。
民族團結柱分為柱頭、柱身、柱礎三個部分。柱頭上有金色的蓮花瓣和卷草紋圖案,柱礎是金色的蓮花瓣底座。柱頭和柱礎部分采用了人民大會堂東側門柱的圖案元素,寓意著五十六個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人,共同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柱體周身采用醒目的“中國紅”作外裝飾,每根柱子外立面上都精心雕刻出一對身穿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民族青年男女。與舞蹈人物相對應的一面柱體上用金色雕刻出了該民族的圖騰紋樣。
曾一度有消息稱,民族團結柱將永久留在天安門廣場。對此,有的民眾支持,覺得民族團結柱還是放在“祖國的心臟”——天安門廣場上合適,更能體現民族團結的內涵。但也有游人從廣場風格的角度發表了不同意見:廣場整體的色彩是青灰色的,比較莊嚴、肅穆,而大紅色的民族團結柱顯得很喜慶,適合節慶期間短期登場。部分游客還認為,柱子擺放過密,破壞了廣場原本的通透和開闊性。
相關部門曾經組織過專家對于民族團結柱的安放問題進行研究論證。有專家提出,團結柱屬于形式的東西,不適合天安門廣場。另外,團結柱色彩太紅,會破壞整個天安門廣場的整體色調。團結柱的圖案太活潑,與天安門廣場氣宇軒昂、簡潔、嚴肅不合。同時,這些柱子體積過大,很容易把周邊建筑的形象淹沒。此外,民族團結柱較重,可能會影響到地下管線。而鋼結構的民族柱沒有經過防銹處理,是否能長期安放存在疑慮。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