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K線圖拉長,一組數據足以讓人吃驚:2016年年初,焦炭價格最低點558元,10月26日飆升至最高點1765元,漲幅超200%;焦煤期貨年初盤面剛過500元,10月26日最高1330元,漲幅超200%;動力煤也從去年的300多元漲到10月26日的最高點661元。
煤炭現價也在上調:自7、8月份開始,煤價突然大幅上漲。9月8日,發改委召開了“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價過快上漲預案啟動工作會議”。10月25日,發改委召集神華、中煤等22家全國大型煤炭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開會,是50天內的第5次涉及煤炭供需的會議。
煤價大漲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著名經濟學家、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在新書《中國的坎》中有透徹的分析。說到底,中國的基礎能源還是以煤為主。要擺脫以煤為主,就要發展替代能源,然而,水力發電已遠不足20%,核電占比低于3%,光伏電池觸及既得利益,連地溝油都有更緊俏的去處……
電廠請煤礦人士吃飯情況多起來
如果說最近還有哪個行業能讓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稱“發改委”)如此揪心的話,煤炭無疑是其中之一。
10月25日,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再次召開重點煤炭企業座談會。其中重要的一條內容是希望煤炭價格不要再繼續上漲。
一位深耕煤炭等現貨產業鏈25年的人士笑稱,在大量金融分析手段之外觀察煤炭供需關系,就是看賣煤的和買煤的“誰主動聯系對方,誰請誰吃飯,誰求誰”。事實上,從今年3、4月份開始,電廠人士組團請煤礦人士喝酒吃飯的情形已逐漸多起來。
起初,各煤種漲價還算溫和。但7、8月份開始,煤價突然大幅上漲。9月8日,發改委召開了“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價過快上漲預案啟動工作會議”。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作為授權代表和一些大型煤炭企業簽訂了自愿承擔穩定市場調節總量任務協議,標志著煤炭分級增產響應機制正式啟動,全國每日可增產30萬噸。兩周后,發改委再度宣布將啟動煤炭一級響應機制,即煤炭每日增產量上調至50萬噸,響應范圍擴大至全國74座先進產能礦井。僅一周不到,發改委又召開保障冬季煤炭穩定供應的會議,并發布通知提出四季度可在276至330個工作日之間釋放產能,對應的煤礦猛增至1503處。
然而,“十一”長假過后,市場仍未感受到煤炭供應有明顯增加。因煤價上漲過快,下游電力、鋼鐵企業紛紛向有關部門表達訴求,希望增加煤炭供應,穩定煤價。不少發電企業9月份已出現虧損。近日,更出現了鋼廠向上游企業發信請求緊急支援冶金煤的事件。
發改委10月25日發布會透露,據據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截至10月14日,煉焦煤和冶金焦價格比年初分別上漲了507元/噸和849元/噸,漲幅分別為81.4%和126.2%,而同期鋼價漲幅僅為36.1%。焦煤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將對鋼鐵企業形成較大的減利影響。
短期來看,煤價還會上漲。五礦期貨分析師魏松輝表示,隨著國內氣溫不斷下降,煤炭需求大增,這對煤炭價格利好。同時冬儲煤行情啟動,電廠已經開始補庫,今年冷冬概率偏大,需求11月份之后將環比有明顯上升。
10月25日發布會上,發改委副秘書長許昆林表示:“中長期看,隨著能源消費強度的不斷回落和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煤炭市場需求很難有絕對增長的空間,煤炭產能大于需求的基本面不會根本改變,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
中國用的煤太多了!
2004-2013年10年間,中國單位GDP能耗(單位:噸標準煤/億元)呈現出明顯的逐步下降趨勢,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很高。
中國基礎能源種類主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天然氣、電力等。盡管能源種類繁多,但是中國基礎能源仍然突出地“以煤為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描述。
第一,總量——所占比重最大。2004—2013年10年間,煤炭消費總量上升了66.83%,煤炭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之比有2/3的分量。
第二,進口——攀升速率最快。2012年,原油進口量為27103萬噸,而煤炭進口量則為28841萬噸,已超過原油成為中國進口的第一大能源。
第三,結構——以發電消費為首。工業煤炭消費總量在煤炭消費總量中占比最高,歷年來所占比重都在90%以上,并且呈現逐年攀升趨勢,2011年和2012年,這一比重甚至已經超過95%。在工業煤炭中間消費中,占據消費用途前三位的依次為:發電中間消費煤、煉焦中間消費煤和供熱中間消費煤。2004—2012年,我國全部電力生產中,火電生產量占比為83.0%~78.1%。
在可預見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內,中國的基礎能源供應“以煤為主”,仍將是難以改變的基本現實。而眾所周知,煤的開發、使用全過程對于環境、生態和社會的壓力是顯然大于、高于原油和天然氣等品類的。這一點事關我國能源、環境問題的特殊嚴峻性。
為何擺脫不了以煤為主?
中國煤炭消費有90%以上集中在工業,而工業煤炭消費則主要分布于發電、煉焦和供暖,其中,由于煉焦只能用煤,所以不僅是“以煤為主”,而且是幾乎百分之百地以煤為原料,可以說是煤炭能源通過煉焦這一環節而轉換為其他能源名稱。所以此處只需從發電和供暖兩大角度、針對能源使用結構來討論為何無法擺脫煤炭作為主力能源的現狀。
從發電耗能的結構上來看,中國目前水力發電在全部發電產能中占比已遠不足20%,核電占比低于3%,并且隨著前一段時間國家已經明確基本不在沿海之外的地方布局建設核電站,核電的比重可能還將下降。
與此同時,可再生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雖然已經在努力開發,風能發電近幾年投入使用以來,其增長率也十分可觀,但畢竟基數很低,從總體能源供應上來看都難挑大梁。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局面更是幾近荒唐:各地迅猛發展的光伏產業在消耗資源、造成一定污染、終于生產出可以產生清潔能源的光伏電池產品之后,若干年間98%以上只能走出口渠道,賣給環境比我們更清潔的外國人——直接原因是按照我國電力部門的體制機制,光伏電池無法入網(其實并不存在技術攻關方面的“硬障礙”問題,而是直接涉及配套改革里面“啃硬骨頭”觸及既得利益的體制問題)。
未來可預見的一個時期,我國水電、核電比重可能會繼續下降,太陽能電、風電難挑大梁的局面亦無法根本改變,電力供應的重擔大部分還是要落到煤炭支撐的火力發電上。
取暖方面擺脫不了煤炭為主,源于中國現階段的取暖模式和替代能源兩個方面。第一,取暖模式:北方城市以集中供暖為主,能源消耗的主要方式是“強制消費”煤炭能源;北方農村、南方城鄉均以家庭自供暖方式為主,主要依靠煤、木炭和電力,其中電力主要還是間接依賴煤炭能源。雖然南方已有依靠天然氣供暖的情況,但卻面臨因價格昂貴消費不起而難以推廣的局面。
第二,替代能源的困窘:以“生物柴油”為例。美國供暖采用的生物柴油(Biodiesel)是由動植物油脂(脂肪酸甘油三酯)與醇(甲醇或乙醇)經酯交換反應得到的脂肪酸單烷基酯。然而,這種十分清潔的能源盡管在法律、政策等層面已開始得到有力保障,但目前在我國推行仍存在著突出的矛盾與困難。首先就是原材料很難滿足需求。生物柴油的生產技術含量并不算高,我國早已能自主生產,原材料一般以地溝油、餐飲垃圾油、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籽等)為主,但這樣的原料在生物柴油的實際產業鏈供應中經常斷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國目前對廢棄的食用油尚無統一回收政策,供給方面經常產生惡意囤積地溝油等原材料的現象;二是養豬等行業對地溝油和餐飲垃圾油的需求競爭;三是地溝油經非法渠道轉為食用油出售比賣給生物柴油生產廠家利潤更高。除原材料很難滿足要求以外,還有經濟可行性問題:生物柴油這種具有很高正外部性的能源產品,無論使用物理法還是化學法都面臨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若無補貼地在市場中推行,完全沒有價格優勢。
當認識到霧霾(大氣污染)、藍藻事件(水污染)等現象時,需要抓住這個真實背景,作出通盤分析、深入探究,才能引出正確有效的方略與對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