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我國石化和化工行業迅速發展,增速過快與GDP增幅脫節,導致過剩產能的形成,部分企業的不理性投資致使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煉油是國內我國石化行業產能過剩的典型代表,過剩產能1億噸,而另一重要化工產品甲醇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嚴重,過剩率高達40%。因此“十三五”期間,去產能成為石化行業的首要任務,需淘汰的過剩產能比例初步確定為10%-15%,行業發展增速目標的設定首次與GDP增速持平,被定為6.5%。
“去產能”成為“十三五”石化行業供給側改革重點
相比于鋼鐵、煤炭行業以清理“僵尸”企業、產能退出為供給側改革主要目標,除部分產能的退出外,石化行業更聚焦于提高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因此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整合、重組以及合作將成為關鍵。杜邦和陶氏合并可以為我國企業提供借鑒,杜邦并未在完全出現虧損后才尋求合并,而是看中企業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的比例,并在合并時會做好縱向和橫向拆分的準備。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