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集團履帶式起重機XGC88000的問世,既是工程機械設計理念創(chuàng)新的里程碑式產品,更是中國工程機械的又一巔峰之作。這臺目前國際上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帶式起重機,無論在負荷率和地耐力方面,還是在組裝場地尺寸、拆裝運輸性等方面,都能滿足石化、石油、核電和化工等行業(yè)的實際需求。且看——
大國重器 實力非凡
8月16日,在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徐工集團XGC88000(4000噸級履帶吊)履帶起重機圓滿完成了“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第一吊,用無懈可擊的華麗表現,完成了徐工進軍核電領域的首秀。
在今年6月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工業(yè)論壇會上,徐工集團集“履帶式自行配重系統(tǒng)、單雙車變形技術、前后履帶車協(xié)同控制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于一身的、世界起重能力最大履帶起重機XGC88000,獲得了“2014年度中國工業(y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項目”稱號,這是繼XGC88000今年4月獲得“中國工程機械年度產品TOP50金手指獎”后,徐工集團斬獲的又一殊榮。
大任于肩 挺起民族工業(yè)的脊梁
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多被外企壟斷,國家核電、風電、化工等重要行業(yè)的吊裝不得不依賴國外進口。重大裝備制造,事關國家命脈和安全,是國家核心制造能力的重器,更是民族工業(yè)的脊梁。徐工集團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扛起了履帶起重機行業(yè)發(fā)展的大任。
從1995年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個采用液壓先導技術的QUY50履帶起重機開始,依靠強大的技術研發(fā)實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徐工集團不斷引領國內履帶起重機行業(yè)的技術進步,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行業(yè)第一、世界第一。2010年,千噸級履帶起重機下線;2011年,2000噸級履帶起重機亮相;2011年10月,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項目被國家科技部正式納入863計劃項目課題;2012年,自主研發(fā)制造的全球最大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XGC88000橫空出世,并成功挑戰(zhàn)4500噸極限,打破了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被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
國產超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相繼問世,實現了我國在此領域研發(fā)制造方面的新突破,不僅標志著我國大型吊裝設備的研發(fā)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也徹底打破了國外超大型履帶起重機在我國戰(zhàn)略性能源基地建設和重大施工設備市場的壟斷格局,加快了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yè)的技術升級。
大道行穩(wěn) 站上全球行業(yè)最前沿
徐工集團履帶式起重機XGC88000的問世,既是工程機械設計理念創(chuàng)新的里程碑式產品,更是中國工程機械的又一巔峰之作。這臺目前國際上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帶式起重機,無論在負荷率和地耐力方面,還是在組裝場地尺寸、拆裝運輸性等方面,都能滿足石化、石油、核電和化工等行業(yè)的實際需求。
除了超強的起重性能外,XGC88000整機采用了模塊化和集成化設計,首創(chuàng)了單雙車不同組合技術,可變形為單車1800噸。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前后車控制、多機構同步控制等關鍵性技術,使整機的操作更加安全化和智能化。
此外,XGC88000整車通過采用分體模塊化設計,特別研制了小界限尺寸、大承載能力回轉支承,車架、轉臺、履帶架等大型結構件采用分體技術,既滿足了高起重性能對于部件強度的要求,又符合運輸法規(guī),為我國石化、核電、石油和化工等行業(yè)的整體吊裝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實現了大型工程一體化整體吊裝的又一次飛躍;同時還可以實現100%帶載移位,根據地面平整度自動選擇施工性能表,配備了三種不同的超起配重幅度,極大地提升了整個吊裝流程的機動性和便利性,可以輕松應對不同的施工環(huán)境。
大器終成 “巨人”立下赫赫戰(zhàn)功
2013年7月5日,徐工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XGC88000在中國石化集團煙臺萬華圓滿完成了首次吊裝,將超大型裝置的安裝工期由過去的平均半年縮短為2天至3天,創(chuàng)造了全球“起重能力最大、工況覆蓋最全、安全可靠性更強、運輸效率最優(yōu)、經濟適用性最高”五項紀錄,成就了“世界第一吊”的美名。
時至今日,短短兩年時間,徐工“巨人”已在全國進行了6次轉場,憑借其起重性能強、起升高度大、拆裝效率高等優(yōu)勢,在寧夏銀川費托反應器吊裝、福建泉州洗滌塔吊裝等多個國家重點項目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圓滿起吊了1500噸丙烯精餾塔、1583噸洗滌塔、1680噸丙烯塔、2155噸油品反應器等超重型裝置30余次,以完美的市場表現征服了業(yè)內外眾多專家和客戶,演繹出了“大國重器”的非凡實力。
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線,是企業(yè)發(fā)展不可動搖的戰(zhàn)略底線,徐工集團正是靠品牌和質量叫響了“中國制造”。對于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路徑,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有過精辟論述:“今年要打一場艱苦的質量領先仗。公司要實現國際化,質量必須是領先的,‘中國制造2025’有5個方針:創(chuàng)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fā)展、結構優(yōu)化、人才為本,中國裝備的立身之本就是創(chuàng)新驅動和質量為先。我們處在工業(yè)4.0的時代,還要努力補上2.0和3.0的課,在質量、口碑、品牌上必須加快走出一條道路。”王民認為,與世界級標桿企業(yè)相比,真正的差異不僅是產品質量,更是這背后干部員工的職業(yè)素養(yǎng)、管理模式和質量文化:“我們要聚焦質量,要有突破,努力塑造出徐工集團不斷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
6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時指出:“工業(yè)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fā)展升級的國之重器,我們必須以改革創(chuàng)新打造中國制造新優(yōu)勢。”徐工緊隨國家步伐,在“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引領下,吹響了“創(chuàng)新驅動,努力突破登頂技術”的號角。在這場向高端裝備制造進軍的路途中,徐工履帶起重機必將以創(chuàng)新驅動,把握新一輪工業(yè)革命的契機,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邁向徐工創(chuàng)造的新征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yè)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fā)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