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工的戰略規劃中,如果說技術是根,那國際化就是葉,根深蒂固方能枝繁葉茂。徐工在技術上所有努力最終都將體現在國際競爭力上。在中國工程機械新的全球之旅中,徐工已經蓄勢待發。
2011年,徐工并購荷蘭AMCA公司、德國FT公司兩家基礎零部件研發制造企業。2012年,徐工并購混凝土機械全球領先企業德國施維英公司。
2013年,徐工德國、美國研發中心和歐洲采購中心投入運營。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挖掘機合資工廠投產,與波蘭、伊朗等一起構成6大海外裝配廠。
2014年,總投資2億美元、占地80萬平方米、年產主機7000臺的徐工巴西制造基地一期項目竣工投產,在南美打造第一個國際化樣板。
單純地把產品賣出去的國際化已經成為過去式。“從產品走出去,到人員走出去,再到企業、資本和文化走出去”成為徐工新國際化征程的主要形態。
中國制造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立足世界之林?顯然,規模大、成本低已經完全不能適用新的競爭環境。而徐工的答案是:整合全球資源,打造以徐工為核心的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價值鏈,并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位置。
“世界第一吊”徐工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成功首吊
自主創新絕不等同于自己創新。徐工很早就意識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徑。利用一切機會加大與國際頂尖公司的合作,不斷縮短與世界一線水平的距離。全球化不僅需要全球化的視野,更需要全球化的能力,一種對世界頂級資源的整合能力。這其中不僅需要產業資源整合的硬實力,也需要文化差異融合的軟能力。
其中,對施維英的并購是徐工國際化行進路線圖上關系全局的關鍵一步。時至今日,歷經摩擦、磨合、整合,徐工與施維英這兩大中德協同的混凝土機械品牌演繹出1+1>2的神奇故事,穩居全球前三強,并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保持了龍頭位置。
徐工年出口萬臺主機到169個國家,不僅在南美、東南亞、中東、中亞、中東歐等主要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占有率持續位居全球行業前3位,對發達國家市場的拓展布局也在不斷加快,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已實現小批量主機的突破性進入。
2014年,徐工早早地就已制定好了出口方案,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更要主攻發達國家。這一次,作為中國企業,不再主打價格,而是逐漸轉移到品牌、技術和服務上,尤其是提供最佳施工應用解決方案的服務。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判斷,隨著行業減速和中外企業高度融合,幾年后工程機械行業將進入一個全球后競爭的時代,企業間將由競爭走向競合,由單一產品競爭走向全球化的品牌競爭。
徐工未來的目標是全面加速國際化,大幅提升海外市場份額。“不能從全球市場上拿到相當份額,就稱不上全面趕超和成為真正的世界級企業。”
“徐工國際化的未來不簡單是海外收入指數大幅提升,從中國制造到巴西制造并將巴西制造樣板化的全球復制是一個趨勢;緊隨全球基地落子的全球研發布局是另一個趨勢,在歐洲、在美國研發先行的布局就是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而將歐洲、北美納入徐工全球市場的主版圖。”
新的國際化畫卷正逐步展開,徐工將向世人展現何等別樣的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