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3層樓高的8萬噸“大壓機”,鍛壓出飛機的起落架、主梁;上千個軟件組成的網絡控制系統,成為高鐵列車的大腦和神經;海上石油鉆井平臺,期待著挽起南海的浪濤;4000噸起重機,將為大型核電站揚起臂膀。
重大裝備制造,事關國家命脈、國家安全。在這個領域默默付出的人們,當得起“國家工程師”之名。他們專注的,是代表國家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國重器;他們的事業,撐起國民經濟的脊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之際,新華網與《瞭望東方周刊》聯合推出大型報道《致敬!國家工程師》,向讀者介紹十個代表“中國創造”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項目以及它們的核心團隊。
世界最大起重機主設計師、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前排中)和她的團隊。
9月中旬,在江蘇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調試場地,一臺起重能力4000噸的起重機正在組裝,準備調試。
尚未安裝吊臂等部件,這臺機器僅履帶就有3米多高,大小兩臺履帶式底座,面積超過一個籃球場。
作為主設計師,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告訴我們,4000噸起重能力是指在吊臂20米范圍內,可以將約2260輛奧迪A6轎車同時吊起。如果讓這些車首尾相連,從北京的建國門可以一直排到公主墳。
這是徐工集團生產建造的第二臺同型號起重機,未來很可能用于中國大型核電工程建設。此前,2013年交付的首臺4000噸起重機,已服務于石油化工領域的大噸位吊裝工程。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國家力量,它凝聚著幾十年來工程機械領域的苦心積累。
以這個“巨無霸”為代表,用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的話說:“已經登上了8000米的高度,還剩下幾百米的努力,就可以登頂珠峰。”
在王民和孫麗心中,將來用戶在徐工集團和卡特彼勒、利勃海爾這樣的國際巨頭間選擇時,最終覺得徐工集團的產品更好一點兒,“就成功了”。
這可能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漫長征途中最艱難的篇章,“用5到10年,咬咬牙就過去了。”王民對我們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