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1994年,中國和巴西都進行了重大經濟改革,時任中國副總理朱镕基搞治理整頓,時任巴西財政部長卡多佐搞“雷亞爾計劃”,主要內容都是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控制通貨膨脹、控制財政開支、降低公共債務、發展貿易、鼓勵外資,但是兩國產業政策自此卻發生了分野。中國從此走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的道路,同時重視了土地和勞動優勢資源的開發,而巴西卻走上依靠自然資源出口的道路,不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過于依賴土地資源的初級開發。
結果是,雖然都經歷了21世紀初的黃金十年,但兩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卻是迥異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暢銷全球,而巴西卻成為中國的原材料基地和制成品銷售市場??傮w而言,中國的可持續增長能力遠遠強于巴西。
第四,巴西長期不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巴西在1990年之后開始奉行”華盛頓共識“倡導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但是又從政府高度管制經濟的極端走到自由放任撒手不管的另一個極端,放棄了獨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政策,完全依靠外國資本,導致自主創新能力由于失去政策支持而下降。而同期,韓國政府則堅持獨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政策,實行“科技立國”,研發投資2007年達3.47%,而巴西不到1%。結果是,韓國很快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躋身發達國家行列,而巴西至今還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掙扎。
那么,巴西經濟的表現帶給中國什么教訓?
突擊花錢消費,大量增加進口,推高通貨膨脹率,導致產業流失,經濟空心化,籌辦世界杯和奧運會不僅沒有使巴西經濟更上一層樓,反而使巴西經濟惡化,可能成為大型體育賽事拖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反面典型,說明需要繼續發展制造業的發展中國家不應急于申辦世界級大型體育盛會。
人口大國一定要全面的產業體系,因為世界市場上沒有足夠大的單一或少數產業足以推動人口大國可持續發展,3億多人口的美國,2億人口的巴西,甚至1億多人口的日本都不能依靠少數產業可持續發展,更何況14億人口的中國。巴西既不重視利用本國勞動、土地要素方面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不重視力爭上游,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是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和初級農產品出口,其經濟一旦遇到外部沖擊,必然陷入低迷。
未來,中國一定要避免把國家經濟命脈寄托于高精尖產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少數產業,一定要盡力打造全面產業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巴西通貨膨脹率為什么持續高漲?就是因為產業體系不全面,制造業商品主要依靠進口,貨幣貶值導致進口商品更加昂貴卻不得不進口。而政府采取提高利率方式控制通脹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錯誤政策,不僅不能控制通脹,反而提高了企業融資成本和社會生產成本,導致產業資本繼續外流,占據市場份額的有效生產力繼續下降,越來越依賴外國商品,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形成惡性循環。
那么,巴西經濟如何才能自我拯救?歸根結底是控制社會生產成本,恢復國際競爭力。一是削減奧運會投資,節儉辦會,學習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經驗,更多運用市場力量,避免政府財政開支。二是利用本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區發展差異大、收入水平差距大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就業,增加內需。三是科技立國,加強研發投入,促進政產學研結合發展,培育優勢民族產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