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洋局近日同意上海臨港海上風電項目一期用海批復的消息引起業界關注,這是繼5月4日上海市發布新能源發電補貼政策,率先提出0.2元/度的上網電價后,針對海上風電推出的又一重磅利好。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上海臨海項目已完成前期勘測招標,此次獲得用海批復,意味著繼上海東海大橋項目后的第二個國家級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建設提速。此外,國家層面的海上風電標桿電價在制定中,其他各地總規模近4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也在醞釀開工。此前受困于用海爭議、上網電價補貼缺失、政策扶持態度不明朗等因素而陷入停滯的海上風電全面重啟在望。
海上風電成藍海
早在“十二五”伊始,國家就為海上風電擬定了“到2015年裝機達5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國家能源局也于2011年啟動了規模達100萬千瓦的首批海上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
盡管政策方高調,但首批招標項目推進過程中,由于選址與海域規劃沖突、招標電價偏低大大降低項目投資收益預期,100萬千瓦的項目幾乎全未進入開工階段。
按照中國風電協會的統計,截至2013年底,國內海上風電裝機為39萬千瓦,不到規劃目標數字的1/10。伴隨著陸上風電行業回暖,海上風電的境況也在發生著一些積極變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一位理事表示,政策制定方對于海上風電發展的態度已告別過去的模糊不清,主導思路由過去的特許權招標,轉變為以示范項目加配套補貼以“扶上馬,送一程”。“當前宏觀政策環境對于新能源發展倚重,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來培育海上風電的市場。”國家能源委會議不久前提出,將開工一批清潔能源項目,作為經濟穩增長的支點,風電作為清潔能源的重頭戲,自然有望首獲政策紅包。
據了解,海上風電作為“十二五”末乃至“十三五”期間國內風電行業發展“新藍海”的標簽正不斷顯現。“過去招標的眾多海上風電項目,尤其是臨海灘涂項目,初期選址和用地均未征詢當地海事部門的意見,因此開工一拖再拖。上海臨港項目開工前則獲得了當地海洋局的海域使用證書,這表明在海上風電項目規劃的審批程序上,相關部門已厘清政策脈絡。”有行業專家表示,這也是海上風電市場重啟的大前提,為意欲進軍海上風電投資打了一劑強心針。
電價杠桿是關鍵
而刺激海上風電市場重啟的另一劑“強心針”,無疑是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對于近幾年成長起來的陸上風電以及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上網電價所帶來的優厚補貼,成為促成產業資本蜂擁的主推力。
海上風電巨頭華銳風電總裁劉征奇此前表示,2011年第一批海上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最低中標價為0.61元/度,讓眾多項目內部收益率超低,這也是這些項目無法如期開工的重要原因。如果海上風電也能推行陸上風電的上網標桿電價,將徹底扭轉此前市場低迷的局面。
國家能源局在2014年工作計劃中,適時制定出臺海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成為其中重點任務之一,這給了一直看多海上風電的市場投資人士極大鼓舞。而接近政策方的專家在不同場合相繼透露,目前海上風電標桿電價政策正在加緊制定中,今年下半年出臺可能性較大。
目前市場關心的關鍵點在于標桿電價的定價水平。海上風電相對于陸上風電,項目綜合投資成本要高出一倍,如果其定價水平與平均0.5元/度左右的陸上電價相當,對應的項目內部受益率將難達到市場預期。
對此,民生證券在研報中表示,按照海上風電項目綜合造價成本核算,未來標桿電價有望達0.8元/千瓦時左右,在并網條件完善的情況下,項目投資內部收益率可達10%以上。
角逐企業并不多
除上海臨港示范項目外,各地近期也在陸續籌備前期已列入規劃的海上風電項目的開工工作。來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至2013年底,我國準備開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風電項目17個,總裝機量約400萬千瓦。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的數字進一步指出,預計2014年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可達156.6萬千瓦。
以海上風電項目1.2萬-2萬元/千瓦的綜合造價粗略測算,市場潛在空間可達800億元。而按照國家規劃到2020年裝機達3000千萬的中長期目標,市場規模屆時可最高擴容至數千億元。
盡管市場體量相較于萬億元級的陸上風電并不算大,但上述可再生能源學會專家表示,由于海上風電無論是整機設備還是風電場建設運營技術指標都高出陸上風電不少,因此有能力參與這一市場角逐的企業并不多。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目前國內有11家制造商的海上風電機組已實現項目安裝,但達到5萬千瓦規模化水平的制造商僅有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兩家,其中華銳風電的市場份額占據整個海上風電裝機的40%。
劉征奇介紹,海上風電對于設備的技術要求在于單機規模的大型化上,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此前已在上海東大橋項目取得了超越同行的運行業績,這將為公司未來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打下基礎。據了解,上海臨港一期102兆瓦海上風電項目規劃的17臺6兆瓦機組設備全部由華銳風電提供。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海上風電場的建設運營將帶動起整個產業鏈,除了機組設備外,還涉及塔架、基座安裝以及海底電纜鋪設。這些配套設施的投入占據綜合成本的很大空間。隨著海上風電市場擴容,配套細分市場也存在巨大潛力。
近年來,國內不少公司已經瞄準海上風電產業鏈,并提前進行市場布局。風電塔架制造業龍頭天順風能,過去幾年就為西門子、GE等國際風電巨頭提供海上風電塔架產品。公司相關人士不久前表示,公司募投項目海上風電塔架產品已得到市場充分認可,預計今年起將為公司貢獻業績。另一家海底電纜制造商中天科技,其近年來研發的中高壓直流電纜對于解決海上風電電力傳輸瓶頸問題已得到業內認可,在2013年中標總金額達1.7億元的海上風電相關電纜項目供應訂單。
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目前國內陸地優質風能資源已漸漸被瓜分殆盡,留給意欲投身風電場開發的產業資本的選擇,要么是進入資源條件相對貧瘠的內陸資源區進行分散式開發,要么就是進入市場潛力更大的海上風電市場角逐。“兩者開發成本不相上下,但從長遠來看,后者投資回報收益水平進入遞增曲線,而前者則是遞減趨勢。”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