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頒布后,各大機構紛紛對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投資機遇進行了發掘。多家券商認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提供了巨大的內需、投資和融資機會,但是新型城鎮化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新型城鎮化帶給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更可能來自中長期受益于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的公司。
五方面帶動內需、投資和融資
信達證券邱繼成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城鎮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長期持久的推動力,是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城鎮化也是也是消除我國城鄉“二元割裂”體制的利器。
他認為,新型城鎮化要關注五個方面的投資機遇。
第一,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巨大內需。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我們的研究表明,1990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終消費的比重出現了歷史性的拐點。自1990年起,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量超越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且差距趨于持續擴大。對應的城市化也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至2011年,我國消費重心絕對地轉向城市,城鎮居民最終消費占居了幾乎80%的份額。城鎮化促進消費的作用十分明顯。”他說。
第二, 農業轉移人口向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縱深發展,提升我國結構轉型的能力和速度。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服務業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地打開。
第三, 新型城鎮化蘊含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例如交通,到2020年,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鐵路網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國道基本覆蓋縣城,國家高速公路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網絡不斷擴展,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0%左右的人口。
另外,從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發展指標中也能看到,此規劃所開啟的基本公共服務、基礎實施領域和資源環保領域的投資巨大。在基本公共服務中,我們看到,教育、醫療、勞動力培訓、養老、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有很大的投資需求。在基礎實施領域,交運、供水、污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信息化基礎設施、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投資需求。在環境資源領域,我們看到了新能源、綠色能源及節能環保技術的投資需求。
第四, 多方面推進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籬,創造了巨大的制度紅利。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落戶(明確1億人的城鎮落戶目標)、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改革農村建設用地的征用方法、推進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強土地資源利用的市場化機制,這些改革措施對新型城鎮化的成功推進奠立了堅實的基礎,也由此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
第五, 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和評級制度,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專項支持政策,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城市基礎設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提供規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資服務。理順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放寬準入,完善監管,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鼓勵公共基金、保險資金等參與項目自身具有穩定收益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運營。
三大主題性投資機會
中信證券研究部毛長青認為,規劃內容符合預期。《規劃》強調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等四大戰略任務,著重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
“整體來看,新型城鎮化從資本市場角度,應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內容。”毛長青表示,首先,以人為本,重視城市軟件環境建設。《規劃》強調要提高城鎮化質量、以人為本。城鎮軟件環境建設至關重要,這包括,以提高綠色生態空間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提高污水處理能力為內容的生態環境建設,以管理高效、居住安全、生活智慧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環境建設。城市軟件環境的建設,意味著環保、信息、安防等行業發展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其次,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城市硬件環境建設。《規劃》強調要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這包括以下內容: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群建設,以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為主的城鎮化建設,以城市軌道、管網設施為主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住房建設等。雖然我國城鎮硬件建設的高峰期可能已經過去,但城市群建設、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推進以及棚戶區改造等,仍將為軌道交通、管網建設等領域提供市場空間。
另外,重點解決“三個1 億人”問題,釋放消費需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約1 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 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 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在今后一個時期,城鎮化工作將以“三個1 億人”問題的解決為導向,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由于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消費結構不同、以及住房消費對其他消費的擠壓作用,我們認為,“三個1 億人”問題的解決,將逐漸釋放消費潛力。”毛長青說。
毛長青認為,從主題性投資機會來看,建議關注三大主線。
第一,一線城市深度城市化過程中,一方面,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安防、智能交通等智慧城市相關的投資會保持穩定增速;另一方面,城市生態文明重要性提升,環保基建投資和綠化園林的投入會加大。
第二,通過市政建設和投資抬升二線城市的人口負載能力和一二線城市的市民負載能力,投資增速有望較高的區域有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管網、軌道交通等。
第三,隨著“市民化”逐步推進,一方面,看好農民工家庭安居后的直接需求,包括家居裝潢、文教、醫療保健。另一方面,城市消費滲透率提升也會帶來大眾消費品需求擴張和升級的機會。
重點關注中長期收益行業與公司
“新型城鎮化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宏源證券宏觀分析師陳光磊認為,這也意味著城鎮化內需的釋放,是中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信息化發展、節能環保發展等固定資產投資的機會,還是人口轉移落戶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都需要時間。
因此,在他看來,短期內熱炒城鎮化概念的行為不可持續,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更可能來自中長期受益于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的公司。
中信證券研究部毛長青也認為,《規劃》內容為城鎮化中長期發展方向,因此對于短期經濟走勢影響總體不大,也不會改變短期市場運行趨勢。
“我們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支撐經濟增長,但不太可能改變其長期趨勢,因此不應被視為短期‘刺激因素’。”瑞銀證券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
汪濤表示,包括財稅和土地改革在內的公共財政改革是新型城鎮化取得成功的關鍵。
在投資建議上,汪濤認為,致力于推進“人”的城鎮化意味著政府將加大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網絡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有利于促進消費,尤其是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娛樂休閑等服務消費。其他可能受益的行業包括建材、鐵路設備、天 然 氣、可再生能源及防污染產品。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