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經濟增速存在下滑可能
但空間有限
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是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能否切實得到化解
最大風險來自于投資,即基建、房地產和企業廠房設備三大類投資的顯著下滑
外部環境略好于去年但對出口貢獻有限
為了實現7.5%的經濟增長,一定的刺激政策可能是需要的
證券時報記者:去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1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再次定為7.5%左右,近日有些經濟學家對今年中國經濟形勢作出較為悲觀的預期,您怎么看待今年的經濟走勢?經濟增速會不會下滑到下行區間?假如經濟出現失速,是否應該出臺必要的刺激政策?您如何看待今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怎樣才能讓出口這駕“馬車”在馬年跑得更快?
范劍平:2014年雖然經濟增長速度會在潛在增長率的下方運作一段時間,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會持續下降,經濟仍然有8%左右的潛在增長率。
中國的高儲蓄率可以保證繼續保持投資增長,這仍然是拉動中國經濟的第一個因素,這保證了我們未來經濟的增長速度不會一下子掉到中速;第二個因素是中國人口眾多和地域發展差距所帶來的發展機會;第三個因素則是改革紅利將帶來發展的巨大潛力,抵消和沖淡了人口紅利減弱的影響。
馬曉河:今年我國經濟在本輪周期底部將溫和前行,總體增長動力不強。從1-2月的部分數據看,當前投資在高位放緩,消費在遇到春節增長也低于往年,出口形勢稍有好轉,制造業PMI連續兩月下行,也預示著工業增長可能要放緩。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可能要明顯低于去年第四季度??梢灶A見,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可能低于上年,動力來自基礎設施投資。財政支出會繼續快速增長,貨幣投放速度趨向中性,消費穩定增長,投資高位趨緩,出口平穩增長,通脹將處于溫和回升狀態。
潘建成:從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看,2013年四季度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工業、建筑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和IT服務業四季度的訂貨(或簽訂合同)處于“正常水平”或“高于正常水平”的企業比重分別為82.4%、78.8%、83.5%和88.9%,分別比三季度高1.7、3.1、1.8和2個百分點,四季度工業企業的出口訂單情況也好于前三個季度,表明當前國內外市場需求是平穩的。調查結果還顯示,企業的投資意愿基本平穩,投資增長預期波動不大。最新的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2014年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1.1,處于景氣區間,與去年四季度相比變化不大,表明消費形勢平穩。綜合來看,在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的背景下,經濟增長或許可能會因國內外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有所波動,但不存在大的下滑風險。
事實上,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主要不是經濟增長失速,而是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能否切實得到化解,包括產能過剩問題、地方債務風險問題,以及真正改變粗放的增長模式問題。如若因為過度關注經濟增長的短期波動而出臺不適當的刺激政策,可能會貽誤改革和轉型的戰略時機。
陳道富:今年的經濟增長并不樂觀,要達到7.5%的目標,難度很大。從需求端來看,雖然國際經濟形勢略好于去年,但仍存在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增長對中國出口的帶動作用有所減弱。消費較為穩定,但考慮到收入和政府行為的變化,今年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不論是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還是制造業投資,都有下行壓力。如果政策維持不變,經濟增速存在下滑到下行區間的可能性。
房地產的分化已經較為明顯,三四線城市供過于求的矛盾較為突出,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還存在一定的價格上漲壓力。由于市場融資成本的上升,銀行已普遍不把房地產消費貸款作為優先支持對象。加上社會上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風險的擔憂,民間融資環境的緊縮,房地產獲取資金的能力有所下降。
為了實現7.5%的經濟增長,一定的刺激政策可能是需要的。當然,有必要重新思考保持7.5%經濟增長的必要性,以及經濟失速的原因。如果由于經濟結構發生調整,出現經濟增長失速,則有必要通過必要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為經濟結構的調整提供良好的環境。但如果是經濟正常下行,則在采取經濟刺激措施時,需要高度謹慎。
滕泰:201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于投資,即基建、房地產和企業廠房設備三大類投資的顯著下滑。首先看企業廠房設備,由于高利率的擠壓,大量實業企業開始壓縮投資,轉向高利貸或類高利貸業務,因此企業投資增速2014年持續放緩可能性較高。其次是房地產,在影子銀行調控升級的政策背景下,房地產融資渠道進一步受限,迫使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而房價的整體走弱更將加劇這一趨勢。最后是基建,由于中央政府決定在2014年淡化地方GDP考核并將著手防控地方債務風險,地方政府基建投資積極性勢必減退,基建投資下滑幅度將遠超市場預期。因此,在多因素疊加的背景之下,投資下滑的幅度可能超出大部分研究機構的預測。為應對投資下滑風險,應盡快轉變金融調控方式,減少金融對投資的抑制。
馬曉河:從國際看,外部環境似有好轉。美歐日發達國家經濟形勢向好。歐元區有望實現弱增長,但債務惡化和通縮風險不容忽視;日本在安倍“三把劍”(超寬松的量化貨幣政策、養老金入市、辦經濟特區)刺激下經濟增長會延續下去;美國私人消費稍有抬頭、房地產開始復蘇、制造業回流都使經濟向好。但美國在2013年購買了1.02萬億美元債券后,量化寬松政策(QE)開始轉向,從2014年1月開始美聯儲每月購買債券規模減少100億美元,2月開始購債規模減少200億美元。這既可能給本身經濟復蘇帶來影響,也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震蕩。新興經濟體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羅斯、土耳其、泰國等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增長放緩、美收緊貨幣后資本加劇外流、本幣貶值三重疊加下,金融乃至實體經濟危機已隱約可見。
陳道富:美國仍處于緩慢復蘇之中,但對世界的帶動作用不如上世紀90年代。歐洲的經濟增長有所平穩,但缺乏后勁。日本經濟增長可能存在波動。新興市場國家不時受到國際熱錢流動的沖擊,不穩定性增強。從總體上看,今年的外部環境略好于去年,但對我國出口的貢獻有限。
滕泰:歐美經濟目前已經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復蘇勢頭,這有助于2014年中國出口貿易的回暖。不過隨著眾多與中國存在出口貿易競爭關系的新興市場國家法定貨幣貶值幅度的擴大,中國傳統的優勢出口行業也將受到一定程度挑戰。加快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盡快推動東盟合作及新絲綢之路貿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