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機械工程學
- 作者:姚其槐 著
- 頁數: 400
-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 ISBN : 9787111517894
- 出版時間: 2015-12-01
- 包裝: 精裝
- 開本: 16開
- 定價:¥92.60元/本
- 版次:1

《精密機械工程學》以涉及機械設計、加工與運用的精密機械工程學為主題,在這一相對狹窄的內容范圍上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提升。全書分成三部分內容:一是概論篇,介紹一些在技術上相對基礎而敏感的話題,以及一些與市場變化前沿密切相關的精華內容;二是理論篇,精密二字應該包含精細、精確、精良、精華和周密、縝密、致密、機密等多層次的內容,不僅僅是零部件尺寸上的精密入微,更要圍繞人們實現精良產品的中心目標展開討論,力求建立理論思路清晰明了的體系;三是經驗篇,把經驗總結出來,記錄下來,運用公開。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機械加工工藝及其設備等教科書,而是一本側重于機械設計與加工的、并為其提供基礎和共性綜合知識的輔助教材,一本聯系市場變化與產業前沿信息的參考書,以及一本促進機械產業升級創新的專業基礎書。
本書適合機械大類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從事機械設計、汽車設計等相關人員閱讀。
工學是工程學的簡稱。在日本出版了許多機械工程學系列的書,例如傳熱工學、振動工學、計測工學、超聲波工學等,其中就有精密工學方面的書。然而,相對于超聲波、傳熱、振動、計測等比較具體的名詞來說,精密二字的具體含義就抽象和復雜得多。
從廣義上來說,精密二字是對人們研究的世間萬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的精細與周密程度的評價。從狹義角度來看,精密工程學的研究內容應根據研究對象的具體目標來定,在具體的專業范圍內展開,成為一個具體工程領域的狹義精密工程學。與之對應的則是廣義精密工程學,其研究范圍廣泛,不僅必須把工程領域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具有共性的成果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提升,形成系統而井然有序的理論,而且必須對工程基礎科學理論有更深層次的學習與思考,以期能解決問題,并進行創新,這無疑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任務。
本書以涉及機械設計、加工與運用的精密機械工程學為主題,在這一相對狹窄的內容范圍上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提升。全書分成三部分內容:一是概論篇,二是理論篇,三是經驗篇。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提高從事精密機械設計的能力,進而運用到工程實踐中,設計與制造出更新的、更精密的產品。本書不是傳統經典意義上的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機械設計、機械加工工藝及其設備等教科書,而是一本側重于機械設計與加工的、并為其提供基礎和共性綜合知識的輔助教材,一本聯系市場變化與產業前沿信息的參考書,以及一本促進機械產業升級創新的專業基礎書。
本書從美國克里斯·埃文斯著、蔣向前譯的雙語版《精密工程發展論》一書中受益匪淺。該書第圓緣頁有一個微妙的說法值得注意:“ 似乎沒有理由表明為什么具有一定用途的機器結構不能像通常的問題一樣簡化成數學問題,從而采用直接和特定的方法得到所有需要的形式和布局,然后從中隨意選擇。” 跟著這個妙想而來的評論就有一點悲觀:“現在,解決這類問題只能靠精通這個學科的人的直覺和經驗,但卻無法與其他人進行交流。”
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日本,以及大多數國家,也有學者面臨同樣的難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有幸閱讀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中澤弘教授的《通俗精密工學》一書。中澤弘教授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在日本雖然有精密工學會這樣的大學會,但是精密工學這門學問究竟如何還是不明確的,而且即使作為學問也還未建立體系。我在大學里教授精密工學,從這個角度,至今仍為究竟應該教授些什么感到煩惱,我十分羨慕像熱力學、控制工學,這些建立了體系的理論清晰的學問……” 筆者曾在日本讀到《通俗精密工學》一書中的上述文字時,正是我面對諸多日本產業工程技術難題訂單尋找解決答案的時候,確實感到精密機械工程的內容極其廣泛,原理分布在跨學科的各個領域,且不易系統歸納與集中,由此產生了對“ 通俗精密工學”這一學問的肅然起敬。我不得不努力學習、研究、實踐、思考、總結與歸納,一些原理、法則、公理也就是在那個時期的實踐經驗中開始體會感悟出來的。我們需要進一步去發現、補充與完善新的原理,要把那些習以為常甚至于無意識的東西挖掘出來,把實踐經驗提升到理論層面。為將這一艱巨任務得以推進,筆者顧不上才疏學淺,而把這些體會感悟匯集成書,以期與大家交流。
關于書名,《精密工學》顯然要比《精密工程學》的概念清晰,工學就是工業的學問,工程學的范圍則要更廣泛,可以是農業工程、藝術工程或者其他。不過,只要把《精密工程學》冠之以“ 機械” 二字,寫成《精密機械工程學》,簡稱《精密工學》,就相對準確了。
思索至此,正本清源,“精密學” 更是普遍存在的大學問,世間萬物,要想得更清楚,要做得更好,斟酌、衡量、吟味,怎能沒有精細致密的理論指導呢?倘若人間有“ 精密學”,以此觀察世界思考問題,可不得了,明知談何容易,也只有奮力耕耘向前。
本書出版之際,得到許多前輩友人的指導幫助,引用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文獻資料,在此謹致敬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