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構學是機械工程學科的重要分支方向,是設計和開發各種現代機械裝備與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基礎,是機械發明創造的源泉。《機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現代機構學理論與應用研究進展》是一部反映現代機構學理論與應用研究進展及學科前沿的學術著作。
《機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現代機構學理論與應用研究進展》全書分為四篇共11章。第一篇為引言篇,包括鄒慧君先生的人生感懷以及莫逆之交的歷史回想。第二篇為現代機構學研究的戰略思考與學科前沿,其中中國機構學發展的戰略思考包括中國機構學研究的認識與思考、中國機構學基礎研究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并聯機器人、變胞機構學、一般機構學的研究進展與思考等;現代機構學學科前沿包括混聯機構、齒輪機構、變胞機構、凸輪機構及復雜機構設計。第三篇為現代機械系統設計與創新,包括設計科學與現代機器的新思考、現代機械系統概念設計、機電一體化系統概念設計、可控機構學、滾動連桿機構、裝備運行機構學。第四篇為現代機構學教育篇,包括機構與機器人學教學研究思考及創新教育。
《機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現代機構學理論與應用研究進展》適合高等院校從事機械工程設計、制造等的科研人員、教師、研究生及本科生參考,對于從事機械產品及機器人研發與生產的企業及研究院所的管理與技術人員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機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現代機構學理論與應用研究進展》:
2.7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CC(A)MMS國際會議
臺灣的教授及學者之科研經費若屬公務預算是不能支付出席非國際性的會議的,因此在2004年以前,只能自費或由非公務經費支持前來大陸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筆者于2000年8月2002年3月期間擔任“教育部”顧問室主任(臺北),2002年5月-2004年5月期間接掌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高雄),因職務關系,難以專程赴大陸學術交流,如2000年的第12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福州大學)、2002年的第13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的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會議(重慶大學),以及2004年3月31日-4月5日期間在天津舉行的11th IFToMM World Congress。
原本計劃應邀出席2006年8月在遼寧大學舉行的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會議(2006CCMMS),但后來該會議與成功大學遴選校長的會議時間沖突(筆者擔任遴選委員),而無法成行。2007年7月1416日期間,應鄒慧君教授之邀,專程前往大連理工大學出席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學術會議,作專題演講,并利用此機會與鄒慧君教授就雙方的合作做了廣泛且深入的討論。2008年7月,原本計劃出席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行的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會議(2008CCMMS),然出發當日因臺風之故,由高雄前往香港、轉往大連的航班先后取消,補位不上,未能成行。2009年8月18-21日期間,前往武漢科技大學,出席第8屆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應用國際會議(2009CCAMMS),并作專題演講。2010年7月21-22日期間,前往上海交通大學出席2010年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會議(2010CCMMS),并作專題演講。原本安排于2012年7月出席天津大學主辦的ReMAR國際會議之后,前往黃山學院參加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會議(2012CCMMS),但后來因執行副校長公務,無法成行。2013年7月7-10日期間,專程前往太原的中北大學,出席第10屆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應用國際會議(2013CCAMMS),并作專題演講。
此外,經由鄒慧君教授的推薦,于2009年5月8-11日期間,出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在東南大學舉行的第四屆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并以“臺灣高校機械設計類課程之傳統教學與改革創新”為題,作專題演講。3與鄒慧君教授之交流
與鄒慧君教授的交流源于1990年上海之行的首次會面,起于199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講學訪問。除了在機構學專業領域的學術合作外,鄒教授亦是筆者搜藏古掛鎖、研究古機械的貴人。
自1998年正式與鄒慧君教授學術合作以來,總計共同指導一位博士生,撰寫了一部專著與二本專著的部分章節,發表了5篇論文。鄒教授的學術研究是具有戰略性與開創性的,尤其是有關機構系統概念設計理論與方法方面的教研工作。更值得敬佩的是,鄒教授以六七十歲之高齡,仍然對學術專業具有高度的熱忱,持續而有毅力、耐力地指導學生及后輩進行科研工作與撰寫專著,例如過去一年來,鄒教授不斷督促我進行《機械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專著的再版工作。這對60來歲的筆者而言,是個極大的啟發及鼓勵;而對年輕學者而言,鄒教授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典范學者。
筆者自1986年開始,投入“古早中國鎖具”的搜藏與研究(嗜好研究)。1994年以來,每次前往上海,鄒慧君教授皆打聽聯系、親自陪同造訪古鎖行家與古玩市場,遍及上海、蘇州、同里、周莊等地,購買了不少值得典藏研究的古鎖。此外,鄒教授多次有創意地提議召開有關古代鎖具的研討會、成立工作坊,但由于科研及行政工作忙碌,至今未能落實,甚感遺憾。
筆者自1990年開始,投入“古代機構復原設計法”的研究(興趣研究),用以系統化地推導復原出失傳或不完整古機械的機構,如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蘇頌的水輪秤漏裝置、指南車、記里鼓車、古希臘的Antikythera機構等。因此,每次大陸之行,皆盡量拜訪古機械的學者和專家。1998年以來,每次前往上海,鄒慧君教授皆費心安排、熱心陪同訪問機械史學者、同濟大學古機械研究室的陸敬嚴教授,不但受益匪淺,亦間接促成陸教授于2003年在臺北出版《中國機械史》專著之成果。
30年來的感受是,鄒慧君教授是位格局前瞻、不可多得的前輩學者,例如:
(1)為推動兩岸機構學的學術交流,自200312006年起,建立臺灣與大陸輪流舉行海峽兩岸機構學學術研討會機制。
(2)為推動中國機構學的現代化、國際化及實用化,于2004年將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轉型為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會議(CCMMS),更于2005年將全國凸輪機構學術研討會轉型為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應用國際會議(CCAMMS)。
(3)為開拓現代機構學學科前沿及推廣學術研究成果,自2007年起與高峰教授主編《現代機構學進展》系列專著。
……